东北网4月15日讯 一座老厂房、一部老机器,都记录着城市历史的足迹,浓缩着工业文明转型跃升的发展历程。不过,在当前大搞开发建设的热潮中,那些曾代表哈尔滨工业发展水平的老厂,正陆续从城区中迁出、消失。12日,记者与哈尔滨市政协常委李荣焕共同走访了哈尔滨市的部分老厂房。
百年车辆厂原址停着火车头
记者与李荣焕首先来到道里区上海路附近、原哈尔滨车辆厂旧址所在地。在一个较为空旷的“广场”中间,停着一台已经锈蚀了的火车头,下面的铁轨松动,轨道间还没有衔接上;火车头旁是一栋老式建筑,现被附近施工单位当作临时库房使用,储存着建筑材料。踏上这片旧址,勾起了李荣焕的记忆——30年前,他曾在哈尔滨车辆厂实习,在铸铁车间、运输车间都工作过。说起车辆厂的历史意义,李荣焕曾查阅资料得知,哈尔滨车辆厂产生了哈尔滨第一批产业工人;1917年至1924年,工厂工人先后参加了四次中东铁路全线罢工,支援俄国的十月革命;建国后,许多国家领导人前来车辆厂视察。不过,面对已经被锈蚀的火车头,李荣焕不无感慨地说:“唉,再也找不到当年机器轰鸣、工人在车间繁忙工作的感觉了。”
据介绍,哈尔滨车辆厂始建于1898年6月9日,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而建立的,1903年开始动工扩建车辆厂。1907年,扩建后的车辆厂正式取名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厂,厂内有两条铁路线与哈尔滨火车站相通,是东北地区第一个近代重工业工厂。解放后,该厂曾一度改名为中长铁路哈尔滨车辆修理工厂,1952年以后归铁道部管辖,后改名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2001年10月,哈尔滨车辆厂正式搬迁。
亚麻厂重组老厂安置留悬念
随后,记者与李荣焕又来到香坊区民生路12号。这里是原亚麻厂(现名为哈尔滨亚麻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是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始建于1950年,投产于1952年。亚麻厂曾拥有全国亚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国内最佳的原料产地、大批熟练的劳动力。
然而,眼前的亚麻厂正门紧闭,厂区内空空荡荡。行人只能经小门进出,门卫告诉记者,这里已经停产至少两年了,新的亚麻厂已经在郊区选址,估计就快重新开工了。
走进厂区深处,记者看到厂房门已上了锁,整个厂房的颜色已有些褪色,门旁地面上散落着墙皮粉末,棚顶上一片片被雨水浸泡过的痕迹。在靠近一扇窗户处,一堵墙裂开七八厘米的缝隙。
由于厂内没有负责人,记者想询问老厂房和老机器的归宿问题,自然得不到权威的回答。李荣焕忧虑地说,谁能保证它不会重蹈车辆厂的覆辙?
城市“工业遗产”急需保护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车辆厂、亚麻厂、量具厂、轴承厂等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老厂,目前或拆除、或闲置,正在使用中的,有的已被列入了城市保护建筑,如量具厂。
李荣焕认为,老厂房是一种“工业遗产”,它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以及仓库、交通设施等。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企业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县转移。使许多产业建筑丧失了其物质功能,老的产业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老厂房由于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拆掉。
“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对工业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像对待历史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李荣焕激动地说。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我省工业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工业遗产的利用更觉得生疏一些。不过,无锡市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得较好,值得借鉴。无锡将工业遗产列为保护重点,市政府先后于2007年、2008年公布了两批计35处工业遗产保护目录,同时,伴随着大批民族工商业文物的修复,形成了沿古运河工业遗产文化走廊。
记者获悉,目前哈尔滨市已将加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列入城市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一些老厂房被列入了“保护性开发利用”建筑名单。其中对亚麻厂、“三大动力”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等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在园内增加标志物和展示牌,在哈尔滨车辆厂、量具厂、轴承厂等建设相关的产业博物馆,再现历史的真实风貌。另外,我省正准备筹建一个产业博物馆,把我省那些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意义的机器设备等“请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