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对俄贸易以诚信为本:我们学会赢得市场
2008-04-15 11:12: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谭迎春 刘柏森 韩雪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15日讯 从无序迈向有序,由原始走向规范。中俄两国贸易就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前行的。潮起潮落,风霜雨雪,都未能阻挡双边贸易发展的脚步。

  当年前苏联的一幅漫画不仅刺伤了他们的心,也让狂热的中国人停下飞奔的脚步,深刻思索自己的行为。曾经有过的狂热熄灭了,接下来便是理性的回归。一向信奉“承诺是金”的中国人,开始用诚信挽回失去的市场,用诚信换取俄罗斯对华贸易的信心。

  企业作为贸易的主体,在诚信中成长;市场作为贸易的载体,在诚信中壮大。当久违的俄罗斯人再次推开中国的大门时,闻到了一股清新的风。

  1、前苏联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人脚穿中国鞋迈过边界线的时候,一只脚上的鞋子已经开裂。从1994年至1999年,双方贸易因失去互信而降到冰点。两国贸易进入了一个应该反思、也必须反思的节点。从1998年始,一场“诚信战”就在黑龙江沿边贸易的各个领域打响。最终,诚信春风驱散了6年贸易寒冬

  前苏联的一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俄出口产品的现实:当一个人脚穿中国鞋迈过边界线的时候,一只脚上的鞋子已经开裂,而另一只脚,却还在中国境内。

  当人们津津乐道对俄贸易如何狂赚时,却少有人对贸易本身所应具有的诚信进行关注。质低价廉的产品能换回大把钞票,没有人能够不心动。虽然没有确切数字表明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商品走出国界,但早期从事对俄贸易的人,多数人都走过这条相同的路径。并不完美的中国商品在前苏联人的衣食住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沿边贸易在非理性的道路上终究不会走得太远。1994年,一度火热的边境贸易从高峰瞬时跌入谷底,全省对前苏联贸易进出口额锐减至8亿美元,而就在一年前,全省对前苏联进出口额还创出了18.9亿美元的新高。专家分析,这其中不乏俄罗斯外贸政策调整的因素,但贩假者的推波助澜无疑是罪魁之一。

  那幅著名的漫画被制成了大大的广告牌,悬挂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街头,一挂就是三年。他们看中国人的眼神不再友好,而是充满了猜忌、怀疑,甚至仇视。两国贸易如同冬日的黑龙江,结起了厚厚的坚冰。中俄贸易进入了一个应该反思、也必须反思的节点。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仍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摸索时期,对于市场上突然膨胀的购买欲,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商家,都未做好足够的准备,这其中包括物质的准备,更包括精神的准备。利益最大化占据上风,人们来不及也不愿思索假冒伪劣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便把这些商品一股脑儿地推向了市场。他们在伤害购买者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自己——从1994年至1999年,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中俄贸易因失去互信而降到冰点。沿边开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挣扎。

  同江海关旧址。王树林摄

  黑龙江境内3038公里漫长的中俄边境线冷清下来。这为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契机。一位贩假者这样谈得失:当年得到了小利,后来失去了大利;当年得到了短利,后来失去了长利。在小与大、短与长之间做了错误的选择,使他度过了难挨的6年贸易寒冬。

  狂热过后,是理性的回归。毕竟,广袤的俄罗斯市场具有强烈的磁石效应。没有人愿意放弃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1998年,中俄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俄罗斯对华政策的逐渐回暖,黑龙江的沿边贸易也在思索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合作。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年在失信上跌倒,如今要靠诚信爬起来。“诚信是金”被视为能够打破对俄贸易壁垒的一剂良药。尽管说到容易做到难,但对俄贸易没有其他路可走。从1998年始,一场“诚信战”就在黑龙江沿边贸易的各个领域打响了。

  假冒伪劣被逐出对俄贸易的舞台,迈出国门的商品又听到了久违的“哈罗少”,俄罗斯客商的脸色随之好转。反观生产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摔打之后,也在急切地转弯。温州的“星期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质优价廉的中国名牌产品。俄罗斯客商对此同样竖起了大拇指。

  没有人能阻止对俄贸易纷繁的变化,即使在将来。但日益理性的中俄贸易却懂得了如何用诚信维系双方的互利共赢。因为,无论回顾过去,还是放眼未来,诚信都是抵御贸易动荡最坚实的堡垒。

  2、东宁,就有这样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了一桩生意“三顾茅庐”,用诚意打动了俄罗斯贸易伙伴……如今,这家“靠诚心打天下”的民营企业,早已成功跻身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融化坚冰,非一日之功。在双方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诚意后,中俄贸易终于重新回到“互信”轨道

  15年前,在东宁县工商局注册的贸易公司超过1400家。15年中,大浪淘沙:卢布贬值、诚信危机、竞争激烈……贸易公司数已降到了现在的300多家。十多年来,华宇工贸集团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多年位列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全省进出口10强企业、全省非公有制纳税20强企业……

  是什么让华宇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熟悉华宇创办人纪文楠发迹史的人都认为,诚信是纪文楠和华宇成功的关键。

  1990年5月东宁口岸正式开通时,纪文楠还是县政府车队的队长,生活过得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第二年,全民经商大潮席卷整个东宁。看着身边的人都赚了大钱,纪文楠心动了。那一年他贷款50万元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两年下来,纪文楠的公司小有收获,然而他不甘于这样小打小闹。1993年停下了易货贸易,做起了市场调查。

  几个月的调查下来,纪文楠发现,国产的矽钢片质低价高,而俄货则质高价低。纪文楠马上赶赴俄罗斯去找寻矽钢片的生产厂家。然而,由于素不相识,也由于当时中俄的贸易因部分人的不正当行为而失去了信任的基础,该厂厂长当即拒绝与他合作的提议。晚上,纪文楠带着翻译到了厂长家,希望再和他谈谈,但是这个厂长紧闭大门,拒绝见面。那晚,不甘心的纪文楠与翻译二人坐汽车里等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那位厂长推开家门看到停在门口的车很是意外。当得知纪文楠在此等了一夜后,他被眼前这个执着的中国人打动了,同意改天深入地谈谈。

  然而,这个厂长并没有把此事真正放在心上,三次约好会面时间,他三次都爽约了。纪文楠并未因此气馁,每次都应约驱车几百公里去机场接他。这位厂长最后得知纪文楠的行为后,真正被感动了,最终决定与纪文楠签订了供货合同,并许诺无论矽钢片多么紧缺,纪文楠都享有优先供给权。

  后来,纪文楠的矽钢片买卖越做越大,国内有部分商家也想做矽钢片生意,但是苦于找不到货源。于是他们就找到给纪文楠供货的这家工厂厂长,用种种手段想把这个客户撬走。但无论如何,这个厂长都表示,这辈子只与纪文楠合作,其他人谁也不行。

  正是靠着诚信,纪文楠建立起稳定的供货与销售渠道,纪文楠进口的矽钢片曾经一度占到全国矽钢片进口额的50%,到现在也仍然占两成左右。也正是靠着稳定的矽钢片生意,纪文楠度过中俄边贸的几年萧条期,并收获了“第一桶金”,为他打造巨大的华宇工贸“帝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3、由一个市场,到一个小岛;再由一个小岛扩大到整个城市。在黑河,中俄贸易空间和俄罗斯人旅游、经商、生活半径的拓展,就像打开一道闸门,俄罗斯人潮水般涌入。2004年,黑河市旅游总收入逾3.5亿元,同比增长65.1%。2005年,俄罗斯边民入境人数一下子增加了3倍,由上一年的3万多人次增加到12万人次,差不多相当于黑河市区的人口总数,黑河成了“俄罗斯城”

  上世纪90年代,黑河市曾在我省对俄经贸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许多“先河”,其中,在大黑河岛开辟的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一度被誉为“龙江边贸第一窗口”。如今,互贸区已由一个孤岛扩展到整个城市,俄罗斯人不仅可以随意进出黑河市做买卖,而且可以长期逗留,目前很多俄罗斯人在黑河有了房产。每逢周末,他们便举家过江,休闲娱乐。黑河城内,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黑河真正成了“两国一城”。

  1997年,省政府批准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两岸边民可免签证,持有效证件到贸易区内交易。随后,政府在大黑河岛上投资一亿元兴建了国贸城。

  “大黑河岛”浮出水面后,吸引了全省和全国众多的经商者纷至沓来。

  从1987年创办第一个俄货市场,第一个开辟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到10年后的1997年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黑河边贸水平梯次上升。

  但互市贸易区一度因交易始终都局限于岛内,而没有很好地发挥辐射和拉动作用。

  2004年1月16日,经省政府批准,大黑河岛中俄互市贸易区扩展到了整个黑河市城区,面积由岛内的0.87平方公里扩大到市区的15平方公里。

  初春里的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记者韩雪摄

  过去互市贸易区只限于“孤岛”,俄罗斯人过境后,只能在岛内惟一的国贸城交易。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市场机制,这里交易不活,人气不旺。经营业户只有200来户,经常冷冷清清。老外想出岛到黑河市,得办相关签证。岛上设大门,有哨兵,人为隔断了人流物流。

  互贸区延伸至市区后,曾一度沉寂的大黑河岛又红火起来。过去在大黑河岛国贸城普通摊位每月每平方米的价格在30元到40元,家具商场每平方米租金才6元,连水、电费用都不够。2005年5月和10月,大黑河岛国贸城两次竞拍出租摊位,底价比原来提高30%至40%。最好的摊位月租竟然拍到2500元,国贸城400个摊位被抢租一空。

  过去,黑河当地人很少去大黑河岛买东西,因为那里的商品质次价高,品种单一。互贸区延伸至市区后,市区内的超市商城精品屋成了国贸城有力的竞争对手。

  边民互市贸易区范围由大黑河岛延伸扩大到市区后,俄罗斯公民只要持有效证件免办签证就可进入。免办签证和旅游、经商、生活空间的拓展,就像打开一道闸门,每逢双休日,特别是节假日,俄罗斯人便潮水般涌入。2004年,黑河市旅游总收入逾3.5亿元,同比增长65.1%。2005年,俄罗斯边民入境人数一下子增加了3倍,由上一年的3万多人次增加到12万人次,差不多相当于黑河市区的人口总数。据统计,2008年元旦期间,来黑河度假的俄罗斯人有六千之多。

  4、身穿红色旗袍的新娘竟是美丽的俄罗斯姑娘依宁娜,手端酒杯和她的中国新郎一起向来宾敬酒……随着中俄经济合作和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俄文化不断浸润与渗透,使两岸双方在文化差异、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上逐渐适应,绽放出中俄文化交融的奇葩

  《21世纪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俄罗斯是欧亚国家,俄罗斯经济是欧亚经济。一方面俄罗斯要发展同欧洲国家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同亚洲国家,特别是同中国的地区经济一体化。”黑龙江省社科院俄罗斯所原所长赵立枝认为,文化交流是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只有文化长久的沉淀才能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融合、信任,从而真正达到经贸和政治上的长久合作。

  3月初的黑河依旧寒风刺骨,而在这个边陲城市的一家大酒店内却是暖意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式婚礼正在这里热闹地举行。身穿红色旗袍的新娘是美丽的俄罗斯姑娘依宁娜,手端酒杯和她的中国新郎一起向来宾敬酒。原来这对跨国情侣刚刚在俄罗斯举行过一场盛大的婚礼,趁着双休日来到对岸的黑河再举办一次。

  随着中俄经济合作和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中俄文化不断浸润与渗透,使两岸双方在文化差异、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上逐渐适应,绽放出中俄文化交融的奇葩。

  40岁的俄罗斯商人伊万诺夫一大早在绥芬河口岸过境后,便轻车熟路地来到一家中医诊所排队等候。一个小时后做完牵引按摩的他提着一包中药耸着双肩出来,向同行的伙伴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医术,哈拉少!”在绥芬河,像伊万诺夫这样过境寻求中医治疗的俄罗斯游客,高峰时每天可达上百人。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患者在中国医院的中医科排队候诊,已成为这座中俄边境小城的独特景观。伊万诺夫说,俄罗斯公民在国内享有免费医疗,自己每个月这样过境求医完全是为中医神奇的疗效所吸引,许多亲友也慕名而至。看完病还可以观光游玩、购物、吃中餐,每次过境就像过节一样。

  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中国年”、“中俄语言年”,这几年中俄两国日渐密切的合作交往,使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喜欢到中国来过传统节日。2006年元旦,素有中俄“双子城”之称的黑河市和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举办系列活动,有6000多名俄罗斯人来到黑河市度过新年之夜。传统的中国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让好多初来乍到的俄罗斯人赞不绝口,留连忘返。

  中餐馆在俄罗斯特别受青睐,在阿穆尔州就有60多家中餐馆,家家生意红火,俄罗斯人以在中国餐馆就餐为荣。每逢双休日,好多俄罗斯家庭过境购物后,回国前都会到中国餐馆大大过一把瘾。

  俄罗斯人的中国情结让中国商人在开辟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设施建设。同江市同鑫经贸公司董事长褚银亭深有感触地说,俄罗斯人是个讲究享受的民族,公司准备投资2000万建游泳馆、保龄球馆、酒吧、保健中心,让来经商的俄罗斯人过得像在自己家一样舒适。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