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5日讯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收藏有上百件西洋乐器。这些曾经流散在民间的各类乐器,见证了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图片上这件俄罗斯百年民族乐器——七弦琴非常珍贵,它已经有100多岁了,是50多年前一位俄侨音乐家离开哈尔滨时,送给他的中国学生的纪念品。现在即使在俄罗斯,百年的七弦琴也十分罕见,国内目前仅在哈尔滨能够见到百年的俄罗斯民族乐器——七弦琴。
据博物馆馆长苗笛介绍,哈尔滨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20世纪上半叶,陆续有欧美等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侨民来到了这里,使哈尔滨成为了西方文化传入东方的重要窗口。当时生活在哈尔滨的外侨中来自俄罗斯的很多,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音乐已深深的浸透在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之中。俄罗斯民族几乎每人都会歌唱或演奏。他们经常使用的乐器有本民族的乐器巴拉莱卡(也称三角琴)、巴扬(键钮式手风琴)和斯地给它(七弦琴)。其中,七弦琴的外形酷似吉他,但比吉他多一根弦,定音与吉他不同,音域也比吉他宽。
黑龙江音乐博物馆展出的这把七弦琴可称为七弦琴家族中的极品。该琴选料和制做非常考究,腹板和背板全部是精选的独板,指板上的弦枕和音品选用的是象牙和黄铜作为原料,共鸣箱的边缘采用了数百块桃花心碎板镶嵌,造型精美华贵。七弦琴音色十分动听,富有很强的穿透力,用它为俄罗斯民歌进行伴奏时,悠扬悦耳的旋律在七弦琴音色的衬托之下,让人享尽天籁之声。
在哈尔滨历史上,曾有许多喜爱音乐的少年儿童先后到外侨在哈尔滨创办的音乐学校或外侨家中学习西洋乐器,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剧作家、诗人塞克(歌曲《二月里来》词作者)、作曲家王洛宾、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等人,他们的青少年时代都曾在哈尔滨学习过俄罗斯乐器七弦琴的演奏,并作为童子功受益无穷。
由于这种乐器便于携带,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最后一批俄侨离开哈尔滨时,七弦琴也随同它的主人们一起流散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