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0日讯 眼下,依托企业建立、以保护和传承一个行业或一个工业企业历史遗存的企业博物馆,正在冰城不断涌现。这些企业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使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历史和企业文化得以传承,也提升了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城市增添了一个个新的旅游亮点———
依托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哈尔滨啤酒博物馆一事目前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将结合香坊区的棚户区改造,打开围墙,利用目前厂内三栋具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改造建设啤酒博物馆,并在厂内建一条啤酒生产观光旅游线。不久的将来,一座传承哈尔滨啤酒工业百年历史的啤酒博物馆将面向世人开放。
眼下,像哈尔滨啤酒博物馆这样依托企业建立、以保护和传承一个行业或一个工业企业历史遗存的企业博物馆,正在冰城大地上呈开花之势。
哈尔滨老工业基地工业历史遗存丰富
工业,是哈尔滨的立市之本。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就建立了以酿酒、制粉、制油等为主的工业基础。成立于1900年的乌鲁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1913年,英国商人投资建立的“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红肠……
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建在哈尔滨,如今名闻全国的“三大动力”、平房三厂、哈轴、哈量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加上抗美援朝时“南厂北迁”的16个大中型企业,奠定了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与此同时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促使哈尔滨由一个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转化,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哈尔滨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哈尔滨电站集团、哈飞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工量集团、亚麻集团等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汽轮机有限公司、锅炉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火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动力之乡”;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Y-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线、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工业在经历了进入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后,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下,如今正大力调整改造,期待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雄风。在调整与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产地的保护与发掘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个新课题。因为这些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工业企业在当时技术都比较先进,而且培养了一支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比较齐全的人才队伍,这都是宝贵的资产、资源和财富。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记录着哈尔滨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因此,在对老工业企业的调整与改造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改造与保护相结合,通过规划建立企业博物馆等方式使老工业遗存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等再利用功能。
建立博物馆,是传承企业历史的重要方式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能生存、发展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必定有他的生存之道。了解和传承企业历史,保护历史遗存,对于今天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老字号,百年哈肉联,中国第一根红肠从这里诞生……”这是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的电话彩铃,也是对企业历史最精炼的概括。1913年,英国商人马前氏投资,建立“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是哈埠地区最早形成的三大知名企业之一。公司引进俄籍大技师爱金宾斯的红肠加工技术,建成灌肠厂房,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红肠,标志着驰名中外的“哈肉联红肠”的诞生。此后,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历史变迁,数度更名,几经易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了不同的生产任务。2003年,企业与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强强联合,全面退出国有,组建了“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使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走出了市场放开后的低谷。
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邹同品用当下最流行的“与时俱进”一词总结了企业得以生存百年的“硬道理”。他说, “哈肉联”品牌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为黑龙江乃至东北地区的地方特产,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城市名片,这与几代“肉联人”恪守老的传统工艺、并将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密不可分的,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因此,在2006年企业双城工业园新厂址落成时,他们在办公楼一楼特意建立了一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通过图片和实物来展示企业历史,希望以此传承企业历史,也将企业文化提档升级。
企业建设初期的老人越来越少,挖掘和保护企业历史变得愈发紧迫
对于有着半个世纪以上、甚至百年历史的企业来说,现在在企业中工作的人已经没有一个人经历过创业阶段了,当年创业的艰辛、品牌的诞生由来等如果不加以挖掘和保护,将逐渐被历史的尘埃蒙住,这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因此,挖掘和保护企业历史,让历史得以延续,并用历史来教育今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位于平房区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的“中国铝镁加工业历史展览馆”是目前哈尔滨市唯一一家挂着“国”字头的企业博物馆,这与企业的历史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1952年5月20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怀着开天辟地的雄心壮志,以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在侵华日军七三一细菌部队的遗址上,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第一座铝加工厂的建设大潮,从此,代表着中国民族铝加工业的“一○一厂”诞生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看国家的建设成就,就到一○一厂去。”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原一○一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一○一厂建成后,作为国家的“独生子”担负着“全国靠一家、一家供全国”的任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国防军工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轻开始扶植各地办厂,西北铝、西南铝等都是东轻当时扶植建设的,现在全国有三四十家大型铝加工企业与东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东轻的班组长等各级岗位都配备两套编制,在援建时派出一整套编制。作为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东轻创造了中国铝加工史上无数个第一,成功地提供了国家第一架飞机、第一艘核潜艇和“两弹一星”等重点项目所需要的全部铝、镁合金加工材料以及“神舟”系列飞船所用的关键铝、镁总合金加工材料。可以说,东轻的历史,代表着中国铝加工业的发展史。
在东轻50年的辉煌历史中,厂标“飞轮”始终伴随着企业成长,在企业中无处不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企业筹建中国铝镁加工业历史展览馆的时候,在职员工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厂标“飞轮”的来历。后来,企业找到了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当时厂标图案的设计者———原在厂长办公室工作的丘路一同志,才找到了答案。据丘路一回忆,1956年夏季,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厂(一○一厂)即将开工生产,由于一○一厂在国家的重要和特殊地位,在工厂的一些对外事务工作上,涉及到保密问题,需要设计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来代表一○一厂。按照当时工厂领导的想法:首先确定了以“0”为中心、两个“一”为两翼作为体现厂名的标志性设计的构思依据。由于中国的国徽是以齿轮象征工业,工厂同样将“0”设计成齿轮,而两个“一”则设计成飞鸟的翅膀。这样,一方面隐约地体现了“一○一厂”这个不能公开的厂名,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正在展翅飞翔的我国现代工业。厂标“飞轮”的两翼设计略向上抬高,主要体现飞翔姿态的气势。在此后的若干年里,在原设计厂标“飞轮”的基础上,厂标“飞轮”又经过了若干次修改,比如将两翼设计得比较低平而突出了飞轮,这个标志一直沿用至今。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大勇说,从厂标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如果再不加以抢救和保护,企业的历史和文化将会面临断档。建立这样一家企业博物馆,把历史延续下来,把哈尔滨重工业的历史发扬光大,保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国家级文物,不仅是厂情厂史的需要,也是东轻厂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企业博物馆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其实,哈尔滨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以往的改造中,也在通过别的形式进行保护。例如,原哈尔滨车辆厂一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曾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刘少奇等革命先辈曾先后在此组织、领导工人革命运动。1956年,毛泽东视察了哈车辆厂,广大工人为纪念毛主席,雕塑了毛泽东像竖立于哈尔滨车辆厂。在几年前哈尔滨市对原哈尔滨车辆厂地区进行改造、建设爱建新城的过程中,在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爱建中心广场上,拥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毛泽东雕像就被重新竖立在广场上,其间还保留了原车辆厂锻造车间的厂房、百年水塔和中国第一批蒸汽火车头,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
据市文化局文化处调研员赵彦平说,当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一定发展程度后,就会重视文化在企业的核心作用,以文化促进企业发展。因此,现在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自行征集与厂史有关的文物,建立企业博物馆,已成为一种趋势。哈尔滨的工业遗存丰富,在企业改革、转制的过程中,对工业遗存应该好好加以保护,现在的企业领导有这种意识,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也可以拉动一方区域经济发展。现在,利用哈飞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厂房建设哈尔滨工业博物馆,与工业旅游相结合,打造成新的文化品牌;在目前大众肉联集团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将原肉联厂厂房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肠博物馆;建立军工历史博物馆……越来越多的企业博物馆建设被提到了日程上。通过这些保护性利用,哈尔滨的工业遗存将不仅可以延续历史风貌,还将承载新的时代特征与使命。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建立在企业厂区内的博物馆,由于企业的特殊性质,有些还没有对外开放,仅是向企业职工、来企业考察参观的客人、企业特邀的老干部等开放,参观人员还很有限;有的展馆虽然对外开放了,但并不是全天都有讲解员,全靠观众自己看,许多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起不到更好的传播作用。这些问题还有待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博物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