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3日讯 题:爱是慈善的原动力、引擎、核心———访市慈善总会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方存忠
“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和责任,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昨天上午,市慈善总会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方存忠接受了省、市新闻媒体采访。他分别就慈善的涵义和为什么要有慈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史回顾、哈尔滨慈善事业的现状、下一步如何做好慈善工作和政府如何支持慈善事业等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关于慈善的涵义,方存忠表示慈善是把利益或者时间转移给他人,是超越亲情友情关系或者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与人之间无偿的救助行为,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博爱。慈善行为是人的本性使然,善良是人的本性。爱是慈善的原动力、引擎,更是它的核心。他用一则小故事阐述了慈善的意义:一场云集了社会名流的慈善晚宴上,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老奶奶带着小孙女露西,露西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装着30美元25美分的储蓄罐,小女孩的举动不仅感动了股神巴菲特用自己的请柬将她带进晚宴现场,还让她成为了当晚的慈善明星,而露西用稚嫩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慈善不是钱而是心,只要有爱心人人都可以从事慈善事业。
方存忠表示,责任是慈善的基础,慈善不是法律责任,不是外部强加的责任,而是一种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是基于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和真情的流露。慈善的责任是爱的理性升华,是爱心的延展和深化。正是有了这种责任,使慈善对贫困者尽人道之情、也是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向往,正是有了这种责任,使社会公民把促进社会和谐不再仅仅看作是政府职责,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之责,正是有了这种责任,使每个公民把爱的表达从同情怜悯升华为公民的一种道德义务,从而让善举从感情行为上升为理性行为,从个别行为走向普遍行为,从偶然之举转换为日常生活方式。慈善的原则是自愿性、社会性、无偿性和独立性。
秉承“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原则,做好市慈善总会工作。方存忠强调,抓住公信力这条主线,做好社会发动、组织设计好慈善项目的实施和培育慈善文化三项工作。公信力是慈善机构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慈善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抓住公信力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对善款善物的使用、分配、经营等全过程,包括慈善的自身管理,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每一个慈善项目的选择,每一笔善款的发放,每一件善物的使用,都要处以公心,不徇私情。建立严格明确的规章制度,要向社会公示,尤其是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和善款善物的管理发放,一定要做到透明,坚决防范慈善运作中的腐败问题,保证善款善物的安全,增强捐赠者的信心。
方存忠说,我们的社会不缺少善行义举,而是缺少让善行义举得以闪光的机会;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慈善美德,而是缺少将慈善美德弘扬光大的浓厚氛围。所以他建议广大媒体既宣传大慈善家也要广泛宣传贫微善举,唤起更多人的慈善意识,让慈善走进每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