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山东老家的难忘记忆 一家人的漫漫闯关路 图
2008-04-23 10:57:38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孙茂晋(左一)抗美援朝出发前在辽阳的留影。

 

【图片说明】孙茂晋抗美援朝回国后,维护飞机时的照片。

  东北网4月23日讯 孙茂晋记得,1942年春节刚过,奶奶戴着破旧的老花镜,给他缝补只有一层薄布的破棉裤,流着眼泪说:“你娘死得早!关东冷啊!”小茂晋不太明白奶奶的话。但是他感觉得到,这回真的是到了该上路的时候了……

  山东老家的难忘记忆

  孙茂晋的老家在山东诸城县。诸城县在山东省腹地,属青州府管辖。据记载,刘罗锅的故乡就在这里。

  对于家乡的点点滴滴,今年已经76岁的孙茂晋老人仍记忆犹新。他记得,7岁那年,在奶奶的安排下,他念上了私塾。两年的私塾经历让他背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常用字等。至于书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特别是那本论语,孙茂晋却一直也没弄明白。后来庄上办起了洋学堂,孙茂晋又去上洋学。没有书包,他便用娘的梳妆盒装书,抱着它上学……

  孙茂晋告诉记者,表哥的父亲(孙茂晋的三姑夫)是一个疯癫的病人。三姑夫爷俩就吃住在孙茂晋家。表哥在孙茂晋家里除了下地种田,就是干零活:打扫院子、喂驴、挑水什么都做。在孙茂晋的印象里,表哥很少说话,总是闷闷的。

  孙茂晋告诉记者,诸城县人多地少,在老家,人们赖以为生的仅有那二亩薄地。早年军阀混战,后来是日军入侵。本来就已经吃不饱饭,穿不暖的乡亲们,这下子更没有活路了。当年,乡亲们实在走投无路,就只有下关东了。

  大爷回来密谋闯关东

  孙茂晋记得,那是1942年的初春,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家里来了一个身穿棉衣,戴着厚厚棉帽子扛着一把破旧锄头的男人,他隔好远跟在二爷爷的身后直奔孙茂晋家,进了正屋。孙茂晋不知道这个男人是谁,也不知道他来做什么,只是看见他个子大大的,虎着个脸挺吓人。表哥暗示孙茂晋不要进屋,从西屋中急忙走出来的继母一把拉住孙茂晋,小声说:“你大爷回来了,这事别到外头跟别人说!”

  大爷回来了?小茂晋只知道他有个大爷在东北闯关东,怎么现在回来了,回来干什么呢?一个又一个疑问和大人们有些神秘的举止将只有8岁的小茂晋弄得糊里糊涂。

  一连几夜,二爷爷、大爷还有父亲都在一起密谋着什么大事。连吃饭都是等大人们吃完了,小孩子才上桌。没过几天,大爷悄悄地走了。

  家里又重归平静,表哥白天多是往地里送粪,晚上回来后就是打扫院子,喂牲口、照顾生病的爹,小茂晋继续上学,被奶奶逼着背书……

  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家里又有了新变化,父亲开始给孩子们改名字了。孙茂晋由原来的“孙乐善”改为“孙茂晋”,表哥由原名马本龙改成了孙茂齐,小茂晋的姐姐原本没有名字,这下也给起名叫孙桂兰。表哥偷偷地告诉小茂晋,咱们要上哈尔滨了。

  为了防止家庭成员途中失散,家里的每个人都在衣服上钉两块白布——棉袄和棉裤上各一块。孙茂晋记得他的白布上面写着“孙茂晋,去关东哈尔滨市大有坊分区,门牌32号”。这两块白布可不是钉上就拉倒了,二爷要求大家一定要背下来。后来,二爷爷还是不放心,集体给大家训话:在旅途中不许多说话,遇上什么人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要牢记。

  推独轮车踏上闯关路

  终于要上路了!那天,家里人起得都特别早。小茂晋是最后一个被继母叫醒的,到院子里一看,那么多大包小包,圆的、扁的。二叔已经早早地推着一辆独轮车等在院外,二奶奶坐在车的一边,另外一边是大娘抱着小弟。表哥手拿一根黄色麻绳在前面拉车,二叔在后面驾车,爹用麻绳穿了20个白面火烧挎到了孙茂晋的肩上……

  从孙茂晋家的村子到诸城县有30多里地。大家一路没有空闲地赶路,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诸城县。第二天,二爷爷领着一家人挤上了去往高密的汽车。

  表哥告诉孙茂晋,到了高密县咱就坐火车上青岛,青岛有海、大轮船、电车和洋房。“青岛?”表哥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让从来没见过啥世面的小茂晋兴奋起来,疲惫和紧张都被抛在了脑后,小哥俩一路上有说有笑。看着这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只有二爷爷知道这一路的艰辛还在后面呢!

  一路颠簸到了高密。孙茂晋清楚地记得,火车站里传来了似驴似马的叫声,声音很大,很吓人。表哥说,这是火车鸣笛儿呢!

  高密到青岛似乎没有多远,孙茂晋只知道他还没有坐够、看够就到了。

  难忘大船“青岛丸”

  孙茂晋一家到青岛后住进了“悦来栈”,这是一个老乡开的店,二爷爷和老板很熟。没有被褥,床板上铺了一些薄薄的烂草,一股子霉烂味儿,孙茂晋记得和自己从前喂驴吃的草就是这个味道。二爷爷告诉大伙,睡觉不许脱衣服,随带的行李放在大伙围成的一个圈中间,如果停电,马上抓起各自负责的行李,来了生人就喊!

  登上去大连的船是在一个傍晚。初春的青岛寒风刺骨,海边尤甚,码头上人头攒动。孙茂晋一家如临大敌似的等在一个小门前,小门里里外外有五六个日本兵把守着,远处还有更多带枪的日本兵在巡逻。

  孙茂晋看见一条很大的船,三个白色的大字“青岛丸”印在高大的船舷上。

  “哐当”一声,铁门终于开了,人群呼喊着向船上挤去。上船的扶梯,又高又窄又陡,铁栏杆像冰溜子一样湿滑、脚下的海浪吐着白沫子、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

  由于钱少,孙茂晋一家买的是“煤仓票”,也就是说全家老少都得坐在船上的煤堆上。

  船越开越快,船舱里的吵嚷声很快也变成了此起彼伏的呕吐声和呻吟声。

  老铁山,旅顺口外一座不大的山,但山的周围水深浪急,渔船经常在这里遇险。孙茂晋记得,当时在船上听了个传说:老铁山有一只和船一边高的大对虾,须子比扁担还粗,这只大对虾专门做善事,常常在风雨交加的黑夜,游来搭救遇险的渔民和渔船。

  船要到老铁山了,煤仓角落里有一个抱小孩的妇女,蓬头垢面,嘴里念叨着:“到了老铁山,大命交给天!保佑我们吧!”

  也许是那个抱小孩妇女的祈祷起了作用,船顺利通过了老铁山,到了大连。在二爷爷的细心安排下,一家人辗转搭上火车,终于到了哈尔滨……

  后记:当年闯关东的孙茂晋一家,现在只剩下两个人——孙茂晋已到古稀之年,小弟也已花甲。闯关东那年,孙茂晋10岁,表哥17岁,姐姐14岁,小弟只有7岁……孙茂晋老人说,和他们小时侯的颠沛流离、艰辛困苦相比,现在的孩子简直是太幸福了。老人还在给一辈又一辈的后人们讲着从前闯关东的故事,他想让这些生长在蜜罐里的孩子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