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用人单位需提供争议证据
2008-04-28 09:32:22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8日讯 27日,省、市、区劳动部门针对5月1日即将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举办大型现场宣传活动,如何申请仲裁成为市民们咨询的热点。为此,劳动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

  劳动合同履行地可申请仲裁

  王先生在A市的甲公司驻B市办事处乙处担任厨师工作,乙处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2008年1月乙处一直没有为王先生支付工资,王先生现在想要申请仲裁但不知道到哪个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根据本法的规定,因A市是王先生用人单位所在地,B市是劳动合同履行地,故王先生可以向A市或B市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案例2

  追索工伤费可裁决先予执行

  袁小姐于2006年5月入职某公司,每月工资为1500元。劳动合同约定至2008年4月30日自然终止。袁小姐于2008年2月13日在工作中因发生重大事故入院治疗,单位没有支付任何费用。2008年4月30日,该公司通知袁小姐终止双方劳动关系,但终止合同通知书中没有对工伤事宜及相关待遇作出决定。袁小姐向当地工伤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并于2008年4月25日收到工伤认定书。2008年5月,袁小姐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该公司为其支付医疗费,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二)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根据这些规定,本案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且发生工伤无异议,且申诉人现在仍在医疗期需要费用,因此仲裁庭可以裁决先予执行被诉人须支付申诉人的医疗费,移送当地人民法院执行。劳动者申请先予执行的,可以不提供担保。

  案例3

  用人单位需提供争议证据

  李先生于2005年6月与某酒店签订了3年劳动合同,约定“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时间为9时至17时,午息1个小时”。由于冰雪节期间客流量增加,酒店决定,职员工作时间调整为每周工作六天,每天8时至19时,午息及间息各半个小时。由于酒店没有按规定支付加班费,李先生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同时,申诉人提供同事证言一份,并说明该酒店实行“打卡式”考勤管理,职员上下班必须打卡,其加班事实有酒店的考勤卡记录证明,但其无法提供。

  新法对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做了特别规定,即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为此,虽然李先生无法提供由酒店掌握管理的考勤表,案件同样可以得到处理;而一旦由用人单位掌握的证据发生遗失损毁,用人单位也将承担不利后果,这也间接保护了劳动者权益。

  案例4

  申请仲裁时效延长为一年

  2006年10月,张某被招聘为某国企业务员。该企业要求张某先交纳1000元押金,否则不予签订合同,张某交纳押金后与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2008年1月,张某听人说企业收取押金违反《劳动法》,要求企业退回押金遭拒。4月20日,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诉请求。劳动仲裁机构以仲裁申请超过申诉时效驳回了张某的申诉请求。

  按《劳动法》规定,“当事人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仲裁”,张某申诉已超过时效。但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起算”,其申诉则没有超过时效。这也避免了仲裁中,很大比例的劳动者因担心打官司失去工作,而下决心维权时却已超过时效的尴尬处境。

  案例5

  仲裁最长期限缩短

  某公司聘用吴某为办公室主任,月工资5400元,并签订劳动合同。2个月后,吴某被该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其间吴某共领取工资3000元。吴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欠薪。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通知吴某是否受理。如果受理,仲裁庭裁决应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批准可做不超过15日的延期。此规定,将仲裁期限从74天至104天缩短到50天至65天,最长周期缩短39天。仲裁期满,仲裁委员会没有处理完毕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些规定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有利于及时、高效解决劳动争议。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