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杨朔
东北网4月30日讯 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海市》,家喻户晓,世人皆知。
杨朔,山东蓬莱人,1925年至1936年在哈尔滨谋生,由名师指点成才,在哈度过11个春秋。
杨朔少年时代在蓬莱读书,有中文、英文学业功底,15周岁起在哈尔滨英商太古洋行任办事员,业余时间钻研古典文学与英语,后在法政大学读夜校,拜师于李仲都先生门下。
李仲都先生为清末贡生,江苏吴县人,中东铁路局秘书兼法政大学教授,学识精湛,颇具盛名。他见杨朔才华横溢,甚为喜爱。于是约请杨朔到家学习,每周三个夜晚,起初收点学费,后来分文不取。所授课程为古典文学诗文。
李仲都先生授课方法不同于学校,不受教材内容限制,不受学生程度局限,易则不讲,难则重点分析,口传心授,指物作诗,间日面批,细微之处见指教,讲求立意正确。
杨朔学得老师要领,频出佳作受到赞扬,称杨朔是“小才子”。杨朔的诗文被推荐到哈尔滨《国际协报》发表,笔名杨莹叔。如他当时《北征》一诗为证:“几载苍凉赋北征,形骸憔悴无颜色。于今落魄旧青衫,却向秋风哭故国。”对日本侵华,国人落魄悲伤涕痛,饱含忧国忧民之情,诗意深邃。
李仲都先生初授杜诗,继授李白、白居易、李商隐、李贺古诗人名作,精心培养杨朔。星期天又偕同杨朔去松花江钓鱼、照相,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之为一乐。”
杨朔利用在洋行月收入50-60元大洋的薪金,在哈市石头道街租了一处寓所,每月支付25—30大洋。边工作边写作边学习。
寓所窗明几净,洁净肃雅。杨朔在此写下诗篇《北征诗草》及《京剧评论》,翻译了美国进步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
洋行惟恐他影响本职业务工作,多次查检,见并无差错,也就无法指责。
杨朔身居哈市期间,人品冰清玉洁,唯一嗜好聚众畅饮,以酒抒怀,被视为酒仙。
国败家破,亡国奴心态,使杨朔与酒交朋友,借酒消愁。蓬莱家乡老人杨月村先生闻知,来信告诫:“宁可诗醉人,不让酒醉人,不可诗意不浓酒味浓,应当戒酒。”自此,杨朔不再狂饮了。
处在日本关东军铁蹄下的东三省,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促使杨朔不顾个人安危,与中共地下党取得了秘密联系。满洲省委常委金伯阳同志(原名杨朴夫)以大连电车司机身份为掩护,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运动,以教杨朔日语为名,住在杨朔寓所。另一位《商报》副刊编辑林郎,从前苏联归来,也住在杨朔寓所,也向其讲述前苏联情景和革命道理,把党的文件让杨朔阅看,启发他觉悟。杨朔积极参加了他们的地下活动,并与知名作家志士萧红、萧军、罗峰、白朗、罗荪等同志参与革命文艺工作,勇敢与日本侵略者、汉奸进行斗争。杨朔的诗有了新的转变与进步,反侵略时代气息浓郁。
以杨莹叔笔名诗作的频频发表,激怒了日本宪兵队特务,威胁要杀杨莹叔的头,杨朔处境危险。1936年冬,英商洋行决定将杨朔急调上海太古洋行躲避,并资助他一笔款,表示支持与同情。
离哈前,李仲都先生设宴饯别,席间感慨万千,吟诗称赞杨朔:“蓬莱山明水秀地,如此成才有几人。”
(作者为《中华人物辞海》顾问编委,航天哈风华有限公司退休机械制造工艺专家何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