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事李兴玉正在播种。
东北网5月16日讯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坐落于嫩江西岸,境内的南北两条流域——音河、阿伦河,由西向东汇入嫩江。丰富的水资源为这里的农民种植水稻提供了便利条件。
把水稻种植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并创出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一直是稻农们的奢望。原因很简单,种植管理水平低,品种杂乱。
西卧村农民栾振德,2007年自作主张,不知从哪买来一些第一积温带的晚熟品种,一下种了37公顷,结果秋后大面积贪青,出米率只有42%,赔了4万元。
同村的翟勇,“大胆”引进一种叫做“金黄300粒”的品种,种了4公顷,但结的穗尽是“瘪子”。出售时,市场上每公斤1.54元,他托朋友才卖到每公斤1.32元。
“这样的事情今后不会再发生了!”去年10月份成立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绿环水稻生产合作社理事长赵振彬对记者说。
去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并实施,赵振彬、崔铁成、李兴玉等几位村里的能人凑到了一起:“早就想这么干了!有这么好的法在这‘罩’着,咱们是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赵振彬家里有粮食烘干塔、农资商店、饭店,资产约有200万元,自己又实心实意想为乡亲们做点儿事,被大家推举为理事长,老崔当过教师,是个文化人,种地的事也明白,成了副理事长。老李虽然没什么“背景”,可种地有想法,是个种地的把式,成为理事之一。
成立合作社那会儿,入社的共有86户,水稻种植面积1.47万亩,还有100多户要加入,可当时水稻价格不好,赵振彬说:“你们先让我们干一年,干好了明年全部都入社。”
合作社首先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田间管理、水稻加工及销售五方面做到统一。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区域种植的优良品种,于年初将产品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春天育秧,社员们的钱不凑手,赵振彬个人先拿出120万元供大家使用。
今年播种的水稻中,专有一批吃“小灶”的,无公害水稻3000亩,有机水稻1500亩。赵振彬告诉记者说:“经营水稻的增值空间非常大,但得靠深加工和精包装,我们注册商标的目的也是基于此,眼下购买设备的资金已基本到位,共计120万元,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运来并进行安装,加工能力可把我们产出的水稻全部‘吃掉’。那批吃‘小灶’的水稻,经过加工包装,要让它大幅度增值,‘高级米’将卖出‘天价’,南方有客商瞄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