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土地上大粮仓 记者走进粮食生产先进典型绥化
2008-05-18 10:12: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8日讯题:黑土地上的大粮仓--记粮食生产先进典型绥化

  东北网记者 顾硕

实验区的水稻作标记分类

  “绥化市拥有耕地2400多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7年,全市重点建设了以北林为轴心穿越7个县(市)、23个乡镇的三条旱田示范带。施用农肥600万立方米,亩施农肥2立方米,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6618眼,单井覆盖耕地达到300亩,今年,绥化市种植面积2500万亩,大豆500万亩,水稻380万亩,马铃薯130万亩……”这一组组数据向世人展示着“大粮仓”的风姿。

  15日随采访组来到绥化,走到田间地头。

  推广优良品种改 进耕作技术

  “集中心思抓发展,围绕重点求突破”。绥化市农委生产科的负责人说:“要想做到全市粮食生产水平和粮食品质大幅度提升,就必须在优良品种推广和耕作技术改进方面下大功夫。”目前,绥化市主推品种140左右,良种率达97%以上,品种更新年限控制在3--5年。

人工插秧

  为做到优良品种的推广,绥化市成立了引种机构和实验园区。“我们专门组织农民到实验园区观看,向农民介绍各个品种的特性、产量、以及相关的科技培训。”绥化市种子管理处的负责人说。这样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优良品种,选择自己想要的品种。像玉米良种金玉1号,大豆良种黑农37,水稻良种北稻2号均以达到耕种面积200万亩以上。

  “种子选好了,不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栽培,仍然不会提高产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绥化市北林区农委相关人士介绍。根据品种的不同、地质特点的不同,所采用的耕作技术也截然不同。

  水稻的耕作主要采用两段式超高产栽培技术、人工摆插技术及机插深施肥技术。玉米的耕作主要采用育苗移栽、大双覆保护栽培技术以及立体通透栽培技术。大豆的耕作采用“垄三”栽培技术和45CM窄行密植技术。

  河夹芯子40万亩水田全部改造

河夹芯子秦家段干渠

  北林区河夹芯子含秦家、双河、五营、三河、兴和5个乡镇,水田面积34万亩。农业开发投入资金2285万元。在农业开发资金的牵导下,农委、水务、林业、交通等相关部门先后捆绑各类资金近1000万元投入项目区,推進了項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河夹芯子水田改善项目是北林区委、区政府2004年提出的经国家农业开发办批准的项目。几年来,共实施农业开发项目7个。目前,河夹芯子40万亩水田已全部改造。

机械插秧

  记者在河夹芯子秦家段看到,这里的稻田地部分已完成插秧工作。秦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高产品种的生育期相对较长,插秧时间长,培育时间长,进行早插秧可以保证其生育。”

  河夹芯子秦家段的大棚面积较大,取代了过去的一家一户扣大棚的方法。据了解,这里的大棚是国家投资23万兴建的,共83栋。据介绍,这种大面积扣棚不但适用于摆秧排,用于机械化插秧,还便于技术指导。在棚内种植香瓜、提子等经济作物,还可以大大提高大棚的利用率。

  家家都有明白人 农村设立科技示范户

  来到秦家绿色食品水稻基地,记者看到这儿的大棚里种植着数千种水稻,每组水稻前都标记着代码。据了解,今年的水稻品种达4000多,专门由省水稻研究所引进来的。泰家民兴村的科技示范户张悦对记者说:“这个大棚是今年新改造的,面积有360平方米,大棚的鼓架采用的无机玻璃钢制作的,大棚的膜较比普通膜壁厚,白天积能,夜间防御低温。”

秦家镇民兴村科技示范户张悦

  据介绍,村民张悦是村里的种植高手,从89年开始就成为民兴村的科技示范户。当记者问如何被选为科技示范户时,张悦憨厚地说:“我有这份热情。” “每村有8个示范户,周围的百姓可以到这几个示范区实地考查,确定选择哪种优良品种,做到家家都有明白人。”张悦说。

  如今的农民在种植方面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当农闲的时候,绥化市农委就会组织一年2次的农民培训活动,农民在这里可以免费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张悦说:“每次我都带着问题去,只要给我一点启发,我就觉得收获很大,没白学。”

  从田间走出,看到农民身上十足的干劲,想起农民脸上充满希望的表情。相信秋收时,必定是‘家家米垛堆成山’。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