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技术抗旱”终结“靠天吃饭” 玉米旱涝保收
2008-05-29 15:22:20 来源:东北网-农村报  作者:冯建维 蔡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民主村的农民在整理膜下滴灌设施。

  东北网5月29日讯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十年九干旱”,当地的农业生产年年都因干旱遭受不小的损失。但当地的农民却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他们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积极采用非工程抗旱措施,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使自己走出了“靠天吃饭”的窘境。

  玉米膜下滴灌农民遇旱不慌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民主村顺利屯,村民杨存军正在“侍弄”他家的40亩地。和以往不同的是,播种后的垄台儿上又铺设了一条大拇指粗、黑色的滴灌带,还覆上了一米来宽的白色塑料薄膜。他向记者介绍,这是玉米膜下滴灌技术。

  虽是满面尘土,却无法遮掩杨存军的笑颜。“能不高兴吗?一亩地能多挣300多元,22亩地就将近7000多元。现在累点,以后就省事了,铲地趟地都省了。你看我们家的苗已经三寸多高了,旁边没扣膜的刚刚出苗,得差20天呢。”离老杨家不远,县里来的农技人员在现场指导农民们安装滴灌系统,在播种、施肥、镇压后,小四轮牵引的覆膜机将铺设滴灌带、覆膜一次完成。

  大庆市农委总农艺师张士民介绍,大庆位于西部旱区,十年九旱,几年来大力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都打抗旱机电井,截至去年,共建设抗旱保收田410万亩,占850万亩总耕地面积的44%。但是采取漫灌、喷灌的方式,对玉米等高棵作物抗旱效果不理想。今年市里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项目,以科技含量较高的节水灌溉方式弥补传统抗旱方法的不足,共落实玉米膜下滴灌面积23.2万亩,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面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他说,采用膜下滴灌,水直接浇到作物的根部,有覆膜又可减少水分蒸发,灌溉效果好,还节约了水资源;玉米滴灌覆膜不用铲不用趟,省工省劳,还能增温保墒,扩大了抗旱井的控制面积,一口井最多覆盖500亩的膜下滴灌面积。

  随行的大庆市水务局负责人给记者算了几笔账,大庆市23.2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面积,省、市、县共补贴4640万元,这笔资金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惠农利农。玉米膜下滴灌亩产可以翻一番,亩均增产800公斤,增收可达2.3亿多元。这23万亩玉米的总产相当于原来的46万亩耕地的产量,在保证玉米总产量的前提下,相当于腾出了23万亩的耕地,可以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又是一块较大的增收空间。滴灌用水量是漫灌的1/7、是喷灌的1/2。每亩可新增产值近500元,扣除多投入的140元,玉米膜下滴灌比玉米常规栽培每亩纯增加收入360元。23.2万亩玉米膜下滴灌,一年可为农民纯增收入8000多万元。

  从大庆市大同区林源镇新村一路向东,不一会儿,2300亩连片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就进入视线。远远望去,嫩绿树带环绕下,千亩良田宛若一潭湖水。这片由新村的106户村民连片种植而成的玉米地,是目前大庆市最大的玉米膜下滴灌种植区。今年“扣”了10亩地的村民包亮告诉记者,去年遇到了严重旱灾,虽然有抗旱井,可采用漫灌,一天一夜一口井只能浇二三十亩地,庄稼渴得直“冒烟”,人急得直上火。今年采取膜下滴灌,每亩地只需花50多元钱,其余的政府给补贴,这回好了,一口井可以浇二三百亩地,效率高了不说,还节约水,再遇到旱灾就不用着急忙慌的了,种了一辈子地,才敢说旱涝保收哇!

  初步估计,2300亩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可帮农民增收70余万元。

  水田实行“控灌”不再“望天兴叹”

  庆安县平安镇安平村村民姜振才祖祖辈辈都是种水田的。自他从事农活的第一天起,他就认为“水稻,水稻,水足了才能出稻”。然而有一天,他发现,种水稻有时竟然还要故意“旱”着,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记者日前随“龙江水利建设西部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安平村的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中心,站长郭彦文向我们介绍了节水新技术——控制灌溉。郭站长先给我们念了一首打油诗,它通俗地解释了这一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返青地湿润,田干裂细缝;蘖初建水层,汪水不露泥;蘖后需重控,田干裂粗缝;降雨巧利用,节水促调控;黄熟防早衰,再灌一茬水。

  老郭神秘地说:“水稻不需要总是泡在水里,该旱也得旱着。”这种控制灌溉的灌溉方式还能促水稻早熟,而且能抗倒伏、抗稻瘟病等。

  郭彦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田间净定额用水基本在每亩350~450立方米之间,每亩比常规灌溉节水170多立方米。同时,与常规深水灌溉比,地表积温提高,亩可增产25公斤左右。用水减少又节省了提水动力费,据测算,每亩地增收140元。老郭家种了200亩地,就能增收2.8万元。

  庆安县种植水稻已有100年历史。现有水田117万亩,同行的庆安县水务局局长王权海说,水稻是庆安县的“立县作物”。近些年来,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需水量却越来越大。“控灌”技术解决了这一矛盾,让农民尝到了节水的甜头。为了推广水稻“控灌”技术,县里组织农户现场参观,用农民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此外,还组织全县典型示范户到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培训,让他们不但从理论上理解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际操作本领,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目测等土办法,把握、控制好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在推广水稻“控灌”技术的同时,庆安县还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建立了较完善的防渗体系。记者来到位于秦家镇民兴村境内的幸福灌区,只见衬砌一新的干、支、斗、农渠纵横交错,水闸门连接着稻田与渠道。据介绍,从1998年起,黑龙江省首次在和平灌区建立国家级节水示范区。目前,示范区总面积达5.2万亩,已完成干、支、斗、农渠防渗渠道衬砌48条,总长78公里,工程配套率达80%。据近5年的运行观测,渗漏损失减少了60%,渠道流速提高30%,按一次轮灌周期7天计算,可缩短灌水时间两天。

  节水工程实施后,实行合理灌溉,改善了水土条件,使光、热、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对农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利用方向转变的重要途径。同时节水灌溉配套工程的建设,给项目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交通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改善了项目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示范项目实施后,具有增产、节水、节能、节地、节劳等作用。年可节水375万立方米,年增产水稻200万公斤,年总增经济效益330余万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