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米-26执行空中调运任务 |
东北网5月30日讯 5月14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的第三天,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接到了中国民航局紧急征用6架直升机参加抗震救灾任务的指令。哈飞集团公司领导连夜部署,指示所属的飞龙公司全力以赴,选派政治过硬、技术优秀的飞行员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确保调用飞机无故障、安全准时起飞,并做好一切保障工作。
支援灾区哈飞快速行动
5月15日清晨,哈飞快速集结正在外地作业的直升机。中午11点30分,直九7110机组从内蒙古扎兰屯返回。来不及吃饭、来不及和家人 道别,一身征尘的机组人员快速进行飞机检修,准备救灾用的配件和物资。机组成员唐立军告诉记者,在扎兰屯接到抗震救灾任务后非常激动,能代表哈飞赶往救灾前线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机长翟志山表示,我们一定不辜负哈飞人的重托,坚决完成抗震救灾任务。
下午2点, 7110、7107两架直九机从哈飞机场轰鸣着拔地而起,奔赴抗震救灾前线。与此同时,一架正在吉林敦化执行任务的小松鼠直升机也于当日下午直接赶往四川广汉机场。
"米-26"是哈飞所属飞龙公司从俄罗斯租借的直升机,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一架超载量运输机。它自重19吨,最大载运20吨,一次可乘载105人,被称为空中"巨无霸"。已经在四川执行救灾任务的空军直升机运载能力多数在2.5吨-4吨,米-26相当于近10架中型直升机的运力,并可以运载大型机械。
"米-26"作业费用相当昂贵,一小时能"喝"掉3吨油,被称作"油老虎",一天不飞租金也得4.5万元,飞行作业时小时费用高达9.9万元。大灾当前,哈飞义不容辞。然而按合同规定,"米-26"只执行护林防火任务,对于赴川救灾,还要征得俄方的同意。令人欣喜的是,俄方很快发来指令,指示俄方机组人员无条件地、全力以赴投入中国的抗震救灾中。当晚,米-26机组返哈,次日清晨奔赴四川广汉机场。
峡谷空投直九身手不凡
离开哈尔滨后,哈飞的机组人员星夜兼程,除在沈阳、郑州、宜昌、重庆等地趁着加油的间歇稍事休息外,他们飞行了4000多公里,用最快速度赶往距震中100多公里的四川广汉机场。
5月17日下午2点,两架直九机先期抵达广汉。下午4点,米-26也随后到达。哈飞机队立即向民航四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报到领受任务。指挥部负责人表示,直九轻便灵活,米-26载重量大,将把它们派到任务最重、伤员最多、救灾最需要的地方。哈飞机队表示,一定尽最大努力,保证完成任务。
18日、19日上午,机组人员一边做好飞行准备,一边焦急地等待任务。他们希望能尽快起飞为救灾多做一点贡献。终于,直九机接到起飞命令了!19日下午15点45分,由赵洪芳驾驶的直九从广汉机场起飞赴峡马口执行空投任务。载着500多公斤重的饼干、饮用水等物资,直九在曲折、狭窄的峡谷中穿行。虽然对灾区复杂的地形有所预料,可眼前的恶劣环境还是让机组人员心里一紧。两侧是徒崖,还不时有高压线。凭着丰富的驾驶经验,赵洪芳驾驶直九灵活地在峡谷中穿行,终于到达目的地。透过舷窗,机组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的灾民。他们冲着直九挥手欢呼。机组人员准确地把食品一一投放下去。这次飞行历时1个半小时,圆满完成空投任务。
清平大营救米-26穿云破雾
20日下午2点45分,米-26机组接到起飞命令:去清平运送物资并营救灾民。米-26拉运着帐篷、救生圈等物资从广汉机场起飞。由于地形复杂,局部气候多变,地面密布高压线,空域内还有其他直升机。
飞行中,米-26在山沟中穿云破雾,一点点地探寻着位于半山腰上的目的地。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坳里,被困群众正挥舞着手中的红布。直升机徐徐下降。但降落的条件实在太差:右侧是高压线、左侧是深沟,周围全是高大的树木。机长齐焕青努力寻找着陆点。经过大约40分钟的艰难飞行,终于成功降落。卸下救灾物资后,米-26又搭载着100多名灾民于16时15分返回广汉机场,使这些灾民在被困近200小时后成功脱险。
虽然已近日落时分,但米-26机组又接到第二次升空指令,于17时30分冒雨再飞清平,为堰塞湖附近的官兵运去总重两吨的救生衣和救生圈,并再次外运被困灾民。天色渐晚、雾气愈重,哈飞机组在能见度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再次圆满完成任务,于18时55分返回广汉,同时又将100多名灾民运出震中地区。至此,清平地区灾民已基本撤空。
征战悬湖"天降"挖掘机
受地震影响,绵阳仙海湖引发溃堤险情。那几天,人们一直被"堰塞湖"困扰着。尤其是悬在北川县"头顶"的唐家山堰塞湖成了最迫切的任务。要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将十几吨重的挖掘机运送到唐家山坝上,哈飞"巨无霸"米-26责无旁贷。
23日零时20分,绵阳指挥部发来紧急命令,急调米-26机组赴绵阳执行吊运大型挖掘机的任务。然而,浓重的雾气让飞机无法起飞。待命期间,机组人员一次次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那两条长达30米、直径约3厘米的编织钢索尤为引人注目,十几吨重的挖掘机将通过它吊挂到堰塞湖大坝。这种钢索可以满足特强拉力的需要。地面机械师邹志海用布捋着钢索仔细擦试,一方面是为了检查中间有无钢丝断裂,别一方面是为了去油,否则粘附沙尘会加重钢索的磨损。
外吊挂作业飞行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飞行科目,除了要求空勤组有过硬的飞行技术外,还要有地面人员固定货物的密切配合,为此地面机械师黄瑞平对地面负责固定货物的人员又进行了战前培训。
26日,天气刚刚开始转好,焦急等待的米-26直升机便展示了"巨无霸"的强大威力。早8时50分,前方空军侦察机报告,作业区能见度5公里。9时整,米-26准时升空,先飞往唐家山堰塞湖大坝熟悉飞行线路。沿途米-26几乎一直在群山与高压线间穿行,庞大的机身需要不断转弯。
9时50分,米-26降落至抢险设备集结地——北川县擂鼓镇,为确保吊运任务的完成,尽量减轻机身重量,米-26内所有与任务无关的物品都被卸到地面,就连两个长条板凳也不例外。一切准备就绪,米-26巨大的旋翼开始缓缓转动。11时04分,第一台14吨重的挖掘机被米-26稳稳地吊起,成功运送到大坝上。那一幕被媒体形容"就像老鹰抓小鸡"。
米-26刚刚离开,第二台挖掘机便启动开往起吊地点。钢索挂好不久,空中再次响起震耳的轰鸣声,此时距第一台设备离地仅仅12分钟。到当日17时40分返回擂鼓镇,米-26成功运送8台挖掘机、7台推土机,总重210吨的设备抵达唐家山堰塞湖大坝。
5月26日,记者连线哈飞机组领队沈晓东,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沈晓东说:"昨天刚刚从唐家山回来,明天还会有任务。这些天我们亲眼看到了灾区人民的不幸和坚强,我们心里既难过又敬佩。再苦再累都没关系,能为灾区多做贡献,是我们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