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30日讯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提出,在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步伐的同时,要对采煤沉陷区域进行有序、合理利用;要统筹规划,让煤矿生产和煤城发展更加协调,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A、小区建设要适应城市长远发展规划
鸡西最大棚户区建成最大住宅区
七台河沿倭肯河形成老区中的新区
鸡西市沉陷办副主任张玉海提出,沉陷区治理项目的实施必须与百姓所需、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受损户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综合考虑问题,统筹规划,着眼长远;治理项目中医院、学校、公建设施紧紧结合社会事业发展趋向,既解决百姓燃眉之急,又造福子孙、造福未来。
据鸡西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房志国介绍,鸡西市采煤沉陷治理二期工程特别征求了省里专家意见,规划设计中充分论证,提出各沉陷区人口尽可能向市区集中,发挥中心区市政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和服务功能健全的优势,进而实现现有设施功能的最大化。在市区最旧、最破的原东山地区建设的东山阳光家园安置新区,新建住宅楼61栋、41万平方米,安置沉陷居民3684户,动迁居民1805户,把从前全市最大的棚户区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住宅区。沉陷区居民安置与棚户区改造一举两得。
鸡西市在沉陷区上建起休闲绿地,变废为宝。记者邵国良摄
欣源小区选址,七台河市有关部门也颇费了一番脑筋。如今,新小区与新兴区政府所在地相距只有几百米,既方便政府的行政管理、发展管理、集中管理,同时也是城市新区合理布局的需要——欣源小区将和附近村落连片,沿倭肯河形成老区中的新区,也是全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居民搬离沉陷的采矿区,实现了生活区和生产区的分离,由纯粹的产业工人变成了真正的生产生活相辅相成的新市民。
B、让煤城“黑洞”恢复生机
鸡西沉陷区废地变绿化景观
七台河两千公顷沉陷区成良田
迁出居民后的沉陷区域,满目疮痍。如何恢复其生机,发挥其在矿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据介绍,近年来,随着沉陷治理的逐步开展,对这些土地的恢复和有序利用工作逐步开展。在今春七台河市开展的“十万绿树进矿山”活动中,林业、国土资源部门把目光投向七桦路北侧视野范围内的石场及荒山、矿区、井口等,把这些地方都确定为绿化重点。今年以来矿山已完成植树1万多株,许多采煤造成破坏的区域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将逐步改善。近年来,这个市已有2000多公顷沉陷区域被改造成良田和绿化区域。在适合区域进行生态项目建设,如这些年在新兴区建起的越秀湖公园,就是利用沉陷大坑积水形成的池塘,建成了这处人们休闲、娱乐场所。
细微之处也可体现鸡西沉陷治理从百姓切身利益出发的良苦用心。记者穿行于一期治理工程正阳煤矿一处居民区,几年前施工中种下的几百棵杨树已长到胳膊粗细。一处当年的沉陷区废弃地,建起两座蘑菇状凉亭。“凉亭的地面,正是早前受惠于沉陷治理工程,搬迁到别处的一户居民家完好的水泥地面。”沉陷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此变废为宝,显然耗费了一番心思。
C、生产与发展立足科学和谐
鸡西现有潜在沉陷区不搞建设
七台河居住区和生产区彻底分离
以煤立市,以企设区,区、矿分散,重生产、轻生活,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是我省各煤城区划布局的显著特点。面对采煤沉陷治理的巨大投入,煤城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再也不能这样做,再也不能这样活。有关部门从规划入手,奏响了沉陷治理和城市发展的和谐音符。
在将来的城市建设中,如何避免建设与沉陷的矛盾?七台河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孟小毅说,七台河地下煤层属薄煤层,塌陷周期长,造成的破坏隐性更大,在城建规划设计中,必须有长远打算,严格按照“建筑下面不挖煤,煤矿上面不搞建筑”原则,目前新建生活区,集中在城市东部地下无煤或有煤不可开采区域。实现了居住区和生产区分离,既避免了塌陷损失,又减少了居住区污染,同时不影响企业生产。一些配套的水、电、气、路等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到抗塌陷、抗变形因素进行设计。
近年鸡西市编制城市发展规划,严禁把现有和潜在的沉陷区列为建设用地,让新建小区和建筑永远告别沉陷区。即将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涉及部分沉陷区居民,为吸纳他们入区进城,市区正在积极谋划和建设物流、工业园区、粮食加工、商业区等项目,做强做大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来自区、矿的百姓进得来、站得住、留得下。
D、减轻沉陷灾害呼唤科技创新
十三项抗塌陷技术有待实践检验
建成全国唯一一个抗变形一条街
能不能改变生产方式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减轻和降低煤炭生产造成的沉陷灾害?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诸多业内专家那里寻求答案。
为解决采煤沉陷这一全国性难题,近年来,七台河市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塌陷与治理研究所,共研究开发了13项抗塌陷技术,并在老区正阳路建设了全国唯一一个抗变形一条街。
同时,在七台河市,一些煤矿正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塌陷形成。向阳煤矿等一些矿山,根据自身特点,尝试一种排矸回填技术,把废弃的煤矸石回填到采空的巷道内,这种采空区域回填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采煤造成的地面沉陷,又解决了煤矸石污染环境和占用土地等问题。
“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采访中,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观点趋于一致: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手段来真正解决因采煤造成的沉陷灾害,现有的一些东西只是在尝试,有的并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对矿山生态环境研究有所专长的七台河市政协副主席(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纪万斌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沉陷区治理在传统方法基础上,要在加大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具备条件的,可采取矸石反向注入法,减少采空区域塌陷;根据地质条件,在废弃尾矿中,采取点式支护防塌法,经加工处理,实现抗塌陷。
鸡西市在沉陷区治理过程中,坚持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相协调,新建设的东山阳光家园安置新区(图右)原是市区内最大、最破的棚户区(如图左)。新区不仅安置了沉陷区居民3684户,还动迁了棚户区居民1805户,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