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鄂乡飞出爱民歌——某部帮扶鄂伦春族群众纪实
2008-06-10 14:00:25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善广 王月良 高长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0日讯(王善广 王月良 记者高长利) 近日,边防某部通信连指导员刘军龙收到一封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的特快专递,打开一看,是鄂伦春族少年吴翰文的期末考试成绩单:语文91、数学95……看着成绩单,刘军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该部驻守在大兴安岭深处,与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依依带水。2006年9月,通信连指导员刘军龙到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中心校打扫卫生,无意中听该校老师讲,鄂族学生吴翰文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心里当时格噔一下。当天,他就将带着通信连官兵情意的500元钱送到吴翰文手中,吴翰文的父母感动得掉下了眼泪。家境贫寒的吴翰文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复学机会,最终以大兴安岭地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成为鄂伦春民族的骄傲。四年来,该部官兵已累计资助25名鄂族儿童重返校园,有17人升入上一级学校就读。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以游猎为主的鄂伦春族群众于1953年集中定居,不少群众缺少文化素养,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该部组建义务宣传队,每月深入到鄂族群众中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地方大学生干部担当鄂族群众的业余文化教员,从此每周五晚乡文体活动中心灯火通明,书声朗朗。政治处士官闫洪清擅长书画,他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喜爱书画的鄂族孩子辅导书画知识,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兵老师”。与此同时,该部还通过广播电视、板报墙报、文艺节目、公演电影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律知识,播放爱国主义影片,不断提高鄂族人民的文化素养。

  为彻底改变鄂族群众贫穷落后的面貌,该部充分利用驻地森林资源,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村民常喜利上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下有正在读书的孩子,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政委刘玉明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嘘寒问暖,他发现常喜利家房后有一块空地,就动员常喜利种植木耳。没有木耳菌种,刘玉明自己掏钱给他买;不会种植技术,派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经过一年的努力,常喜利当年收入8000多元,开创了鄂族史上人工栽培木耳的先例。随后,该部组织生产员深入鄂族乡村传授园艺技术,先后举办了三期集训班,培训骨干27人,印发种植、养殖技术900多份,使全乡有一半以上的群众学会了高寒区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鄂伦春民族的桦树皮工艺品,纯手工制作,市场空间广阔。但受专业水平的限制,在设计上没有新意,产品往往卖不出好价。该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去年他们一方面协调工艺品专家到厂专门进行指导,提高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发动官兵帮助搞好产品宣传,并联系销路,如今鄂乡桦树皮工艺发展势头良好,远销内蒙、辽宁、广东等省区。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长期的游猎生活使得鄂伦春族群众不太善于治家。为此,该部和地方党委、政府一道,引导村民“花好手中钱,吃好盘中餐,备好院中柴、储好日用品”,引导他们计划开支,厉行节约。去年8月,该部组织10名干部家属同鄂族妇女开展“姐妹互助”活动,帮助群众布置房屋、传授烹调技术、缝纫技术及养育婴儿、护理老人等知识。为了美化鄂乡群众的生活环境,逢年春秋两季,该部都组织官兵与鄂族群众一起清粪便、扫垃圾、刷墙壁。两年来,共出动人力2500多人次,车辆150多台次,清垃圾400多车,植树5000余棵,修整街道1000多米。如今,鄂族新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到处吹拂着文明和谐之风。

  真心自有回报时。端午节前夕,鄂伦春族群众穿着鲜艳的民族盛装,牵着猪羊到团队慰问,部队官兵和群众手拉手,围着旺盛的篝火跳起了欢快的鄂族舞蹈。2003年,该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沈阳军区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2005年,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表彰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