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我省公安消防总队赴四川灾区抢险救援纪实(下)
2008-06-12 11:26:0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文天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讯 5月2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吉炳轩,省委副书记、省长栗战书来到省消防总队培训基地,亲切看望了从前线凯旋的赴川参加抗震救援官兵。吉炳轩动情地对消防官兵们说:“你们是黑龙江人民的安全卫士,你们是抗震抢险的英雄,你们是黑龙江人民的骄傲,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在四川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在灾区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能够迅速地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党和祖国感谢你们,黑龙江人民感谢你们,省委、省政府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512名消防官兵,用自己对灾区人民的浓浓关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写就英雄谱。

  记者撷取一组镜头,再现消防官兵们的英勇。

  3次请缨冲在最前方的突击队长

  邓立刚,省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处长。四川地震发生后,公出在外的邓立刚3次请战,省消防总队任命他为北川战区地震抢险救援队副总指挥兼突击队队长。

  邓立刚带领突击队在北川县倒塌的农贸市场实施救援时,发现楼内有生命迹象。该楼一、二层坍塌,仅存的三、四层已支离破碎,摇摇欲坠。邓立刚冒着建筑二次坍塌的危险,率先冲进坍塌的建筑内侦察。碎石瓦砾掉落阻挡搜救进程,他几经进退,终于在墙角处几块断裂的水泥板下发现了被困者。经过两个小时的作业,在被困人员的上身刚刚露出的时候,突然发生余震,一块厚重的木板被震落,邓立刚急忙转身把掉落在空中的木板推开,使被困者免受了二次重创。

  8个昼夜奋战,邓立刚带领突击队转移受灾群众720多人,抢救埋压人员184人,抢救粮食7200多斤、生活用品价值15万余元,拆除危房18幢,被北川前指誉为“参谋最到位、指挥最科学、作战最勇敢”的救援突击队长。

  悬崖陡壁脚掌被刺穿不包扎

  秦海山,齐齐哈尔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5月17日上午,秦海山接到指挥部命令,有一位藏族老人遇难被埋压在猴耳洞的山脚下,需要紧急救援。秦海山迅速随救援队赶往事故现场。在救援部队行进到距猴耳洞200多米时,前方由地震造成长达60多米的山体滑坡使救援队伍无法通行。上面是笔直的山体,下面是七八十米的悬崖,道路在半山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崖身亡。秦海山置生死于度外,主动在前探路。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利用绳索和铁铤架设了简单的扶手,使救援队伍顺利通过。

  灾后现场,余震不断,倒塌的建筑物杂乱无章,随时会压在消防官兵身上。为了及早抢救出房屋倒塌的灾民家里粮食,在无任何挖掘工具的情况下,秦海山顾不得个人安危,带领大家用手搬动笨重的残落建筑物。手套被粗糙的水泥渣磨破了,尖利的铁钉刺穿了脚掌,鲜血直流他顾不得包扎。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共抢救粮食5千多公斤。

  余震来临他用身体护住被困人

  汶川地震时,哈尔滨市消防支队顾乡中队司机班长张宏宇正在休婚假。刚刚结婚10天,因为发烧没来得及去度蜜月的他,在5月13日得知总队选派官兵赴四川抗震救灾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中队,赴川参战。

  在漩口镇变电所搜救被困人员时,他在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再次坍塌情况下,主动请缨,手套磨破了、手指磨出了血仍旧不停地抠着。突击队与地方联系借来了一台挖掘机,可缺少驾驶员,无法投入救援行动。张宏宇主动要求驾驶。在水泥厂救援中,由于突击队没有救援工具,救援行动进展缓慢,张宏宇从厂方借来风焊和大锤,带领战友先把钢棍烧红,然后用大锤砸成锥状,成为救援利器。

  在水泥厂救援中,1号家属楼五层楼,一层楼全部沉陷坍塌地下,变成四层楼。张宏宇和所有队员一样,挖、凿、撬、铲,全力抢救被困人员。可就在他们已经将被困人半身都拽出的时候,余震再次发生,张宏宇和另一名队长于洋用身体死死护住了正在被施救的人的身体,碎石砸在他们的身上,浑不知痛。经过他和战友们的不懈努力,终于救出被困人员。

  肌肉拉伤雨夜他在棚外蹲守

  司令部战训处参谋于洋带领顾乡中队官兵前往漩口镇水泥厂进行抢险救援。他与顾乡中队宁昆、杨凯杰两名干部始终坚守在一线,看到有的战士手被震木了,3名干部就直接替换,亲自动手给尸体消毒,并将腐烂的尸体抬出。在此期间余震发生过10余次,震感强烈的就有5次以上,但每次余震都是三名指挥员最后撤离现场,房间内脱落的墙砖不时地砸落到身上,直到后来洗澡时,于洋才发现腿部留下伤痕。

  5月17日下午,刚刚完成水泥厂救援任务返回指挥部,救援队接到命令:选拔官兵赴银杏运送物资和给养,指挥部决定自愿报名。连日的劳累和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于洋的胰腺炎开始发作,左小腿肌肉也已经拉伤,可于洋没有犹豫,毅然请战,最终被确定与27名官兵奔赴银杏。

  于洋被任命为小分队的副队长,行军中当排头兵为队伍探路。两个半小时后,于洋和突击队员到达映秀镇。此时的映秀下起了大雨,突击队员每人只有一件雨衣,晚上只能和灾民一样露宿街头。一个宽1.5米、长9米的养狗棚成了宿营地,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根本容不下28个身负背囊的大小伙子。为了安全,也为了让其他人能把腿脚伸开一点,于洋等几名干部在外面淋着雨蹲了一夜。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