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综艺二人转”成繁荣冰城舞台的生力军
2008-06-15 13:58:3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5日讯 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低俗文化的“二人转”,近两年逐渐占据了哈尔滨市各大剧场,吸引了大量都市观众,其中包括许多吃洋快餐长大的都市年轻人。也正是在城市的大剧场里,“二人转”根据当代都市观众的艺术欣赏口味,吸纳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精华,实现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蜕变———

  二人转,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田间地头之乐,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竟都是城里人。原生态的、“草根化”的二人转正在大举“进军”城市文化市场,各种二人转演出在城市的大小剧场蔓延。在以音乐城著称的哈尔滨,80%以上的上座率让各个经营二人转的场所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被许多人认为是低俗文化的二人转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而自认为有品位、有文化、有身份的城里人,又为何会对这种来自民间的“下里巴人”文化这么着迷?记者对哈尔滨市的二人转市场进行了采访和调查,试图探究二人转能拥有如此强大的自转力的能量来源。

  大小剧场争抢一个市场

  提起哈尔滨的二人转,要从10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末,辽宁、吉林的二人转市场已经开始火爆,当时哈尔滨的二人转还属于低层的非主流文化,也就能给夜总会的综艺节目垫个场。2000年前后,哈尔滨市开始出现几家专门经营二人转的剧场。由于受到资金、演员队伍、观众群体等因素的制约,十余年间,闭门谢客的也不少。当时,哈尔滨人对于二人转的了解还停留在“脏口”多的媚俗文化,因此自认为很洋气的哈尔滨人并不接受这种文化形式。所以,低廉的门票价格也未能成为挽救票房的保证,20%左右的上座率让许多二人转剧场难以维系直至关门歇业。在哈尔滨市经营多家二人转剧场的阎国庆就曾受过此种“礼遇”。2003年,他从吉林到哈尔滨开始经营二人转剧场,当时选址在哈尔滨青年宫,票价从20元到100元不等,上座率只有20%-30%,经营了一年赔了五六十万元。他曾一度认为在吉林、辽宁火爆的二人转在哈尔滨“转”不起来,打算不干了。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国庆在道外新闻电影院又开了一个二人转小剧场,他到吉林辽宁挖来一些年轻、“活儿”好的二人转演员,将票价定在5-50元,经营的第二年上座率最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再加上2005年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二人转一下子在哈尔滨空前火爆。各大二人转剧场,每晚7点以后的3到4个小时都被二人转占据。最低5元的票价很容易让大众接受,三四百人的剧场,场场爆满,去晚了只能买站票。尽管如此,痴迷二人转的人们仍趋之若鹜。仅仅两三年间,极高的上座率就让哈尔滨的二人转演出场所遍地开花。目前哈尔滨至少有十余家剧场每晚上演二人转。果戈里大街、火车站、景阳街、中山路、香坊、顾乡每晚都响着二人转剧场的锣声。刘老根大舞台、东北大戏院、三千里二人转俱乐部、长春二人转剧场、顾乡电影院二人转剧场、哈尔滨地方戏院、红星二人转剧场等个规模较大的二人转剧场的贵宾席的票,据说每天都得提前预订。


  哈尔滨一些百年影院在闭门息影后,都成为二人转的演出剧场。这些剧场大打宣传攻势,争相推介新人,以低价牌和装修环境吸引观众,竞争十分激烈。哈尔滨的“三宫六院”(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新闻电影院、亚细亚电影院、儿童电影院、香坊电影院、顾乡电影院、红星电影院),除了少年宫外,都成为二人转经营者的必争之地。随着二人转经营场所的不断扩张,新兴的二人转场所开始选择在繁华的商业街如果戈里大街和中央大街附近“落户”。这些“后起之秀”虽没有大剧场的气派,但其高档的装修、温馨惬意的环境也成为吸引观众的筹码。虽然装修豪华,但是票价却不贵,10元-60元不等。目前,在哈尔滨看二人转,最贵的要属“刘老根大舞台”,票价从30元-260元不等,最便宜的要属新闻电影院票价从5元-50元不等。

  综艺二人转吸引年轻人

  过去,由于民间二人转“脏口”多,不少人认为“好人不看二人转”。但是现如今,看二人转可是时下的最大流行。进剧场看二人转的人都为图个乐和,而二人转的插科打诨、戏谑调侃正是点燃人们爆笑的导火索。虽然有些剧场设施简陋、环境嘈杂甚至空气污浊,却并不妨碍观众挥发热情。记者发现,现在看二人转的观众中,难见老年人,捧场的常客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中不乏女性。

  市民杨海波是二人转的忠实观众,几乎每周他都到香坊电影院看一两场二人转。他说:“看二人转让我很放松,很快乐。平时工作太累,看二人转就是想放松一下,花个10块20块的, 3个多小时的演出能让你从头笑到尾,不高兴的事儿全忘了。”27岁的明明是银行的职员。当记者问她:“你们这个年龄段似乎更愿意去酒吧,为什么选择这里?”她说:“对我来说,去哪不重要,能放松自己最重要。”接受记者采访的二人转的“发烧友”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当问及他们为什么喜欢看二人转时,他们说:“现在流行。几个朋友吃完饭,看场二人转花不了几个钱,还挺有面子。现在的二人转啥绝活都有,看得挺乐和。”

  市工人文化宫主任赵广兴说:“以前看二人转感觉挺没文化,现在看二人转是最时尚的事儿。每天到剧场看二人转的观众,很多都是开车来的,其中也不乏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公司白领。如今看二人转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民一种放松的方式。台上演员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台下掌声、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三个小时的演出,人们都在笑,始终处在放松中。”

  记者发现,看二人转在消遣之余还成为新的社交方式。刘女士就常带她外地的朋友和客户进剧场看二人转。她说:“以前我认为二人转很粗俗,从来不看,一次一些外地朋友到哈尔滨来旅游,提出想看看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我就领他们去看了二人转。没想到现在的二人转内容既丰富又有趣,我们是从头笑到尾的,笑得我们直流眼泪。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二人转。后来,只要有外地客户和朋友来哈尔滨,我就带他们去剧场看二人转。这种消费不但不贵,还比其他消费场所有地方代表性。”


  二人转还成了哈尔滨旅游的新看点。因为哈尔滨缺少晚上游玩的地点,看“二人转”成了单位和旅行社接待客人的最佳方式。剧场的经营者向记者介绍,旅游团是剧场比较固定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冰雪节和夏季避暑的时候,旅游团的客人最多。

  现在,剧场里的二人转流行集小品、笑话、相声、演唱等于一身的“综艺大观”,这也正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原因。说起这种表演形式,哈尔滨地方戏院的总经理阎国庆说:“目前哈尔滨剧场内演出的该称作是第三代二人转了。第一代指的是传统的老戏,第二代是很多戏曲形式的综合,包括戏曲、小品、快板等,展现的是说、拉、逗、唱等;第三代则是强调综艺,将二人转跟舞蹈、音乐相结合,‘说口’绝活占主导。在哈尔滨的各大二人转剧场里,经常看到的场面就是演员上台讲几个笑话,和搭档唱个二人转的小帽儿,随后就开始演小品、练绝活了。”二人转几乎借鉴了所有表演艺术形式,演出形式活泼多样,演员与观众互动,现场演出效果热烈,这是很多舞台演出难以达到的。现在的二人转是戏曲不是戏曲、曲艺不是曲艺、歌舞不是歌舞、杂技不是杂技。但观众喜欢,看的就是个乐和。

  市民化定位成就了二人转

  在娱乐如此多元化的大都市里,二人转凭借着什么吸引着观众,讨好着市民。是什么让城市青年面对国际大片强大的宣传攻势而无动于衷,偏要成群结伙挤进剧场看二人转;是什么让市民放弃家里舒适的环境和四五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而挤进剧场站着看3小时二人转;是什么让洋气的哈尔滨人放弃酒吧里美酒加咖啡的惬意,而选择到二人转剧场进行肆无忌惮的情感释放……

  二人转剧场的经营者说:“二人转火就是这几年的事儿,火的原因是二人转演出形式变了,更符合观众的口味儿了。其实二人转就应该通过不断地改变来适应市场,如果没有赵本山,二人转还像原来那样,估计早就被淘汰了。”说到二人转何以这么吸引人,二人转演员说:“我们演什么,不由演员定,而由观众定。现在是观众喜欢啥,我们就演啥。今天流行‘月亮之上’我肯定不唱‘不见不散’,观众喜欢听阿杜,我就模仿阿杜,观众喜欢看绝活,我就使出浑身解数练给他们看。说白了艺人吃的就是观众赏的饭,只要观众买账,让我们怎么演都行。就像现在演二人转说口代替了唱词,那也取决于观众。我们只要一上台,就跟上了发条似的,拼命卖力地演,一场演出里的每个男丑演员都演得大汗淋漓,观众花钱看节目,不卖力对不起观众。我们行里有句话,‘我可能不是最好的演员,但我必须是最卖力的演员’。”


  正因为如此,看二人转的观众都觉得花钱看二人转值,看二人转演员在台上卖力演出,在台下的普通百姓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优越感。

  二人转的演出内容表现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它不管怎么变化,都一直没有脱离市民化定位,所以老百姓爱看。就像中国原有300多个曲种剧种,而现在只剩几十个,很多已经成为被挽救的对象,没有演出场所,缺少演员,失去观众,甚至几乎看不到了。而二人转能发展到今天,跟它不断吸收不同艺术形式、灵活多变、不脱离百姓生活有关。以“小沈阳”为例,他之所以能火,除了他男扮女装的经典造型外,他幽默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搞笑包袱让他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他的开场白:“感谢大家用超长的忍耐力和怜悯的目光欣赏一群精神病的演出……”另外,让“小沈阳”迅速蹿红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百姓定位。他的语言、内容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比方说,“你看我吧,老变态呢,但是我老有才了……”“太阳出来东方亮,山炮啥样我啥样!”“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你说是吧,老婶。”

  现在哈尔滨的剧场里,一唱就得40多分钟的老戏没人听了,剧场里小品代替了拉场戏,“说口”代替了唱腔,绝活竞技取代了传统剧目。现在二人转演员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学的都是明星大腕。无脚本的演出让演员演起来灵活多变,随时变化台词和包袱,贴近百姓的语言让节目更搞笑、更煽动、更彻底地娱乐。比如说,演员一上台,打眼一看,今儿来得都是常客,那今天就演点新的;要是今儿来的是旅游团,就说说哈尔滨。所谓“千军万马全凭台上哥儿俩”。

  因为“草根”所以流行

  有人这样说:二人转拯救了哈尔滨市已经接近休眠的群众文化市场。其实,二人转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够“草根”。观众对草根文化的需求成就了二人转今日的辉煌。大俗,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娱乐方式,是与观众走得最近的民间艺术,因此尽管它不雅,尽管它低俗,但观众非常买账,在不雅的氛围里尽情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着,茶余饭后地聊着。二人转正在满足着不同程度观众的文化需求。有人说,二人转的“说口”荤,动作表情“浪”,但恰恰是台上的一男一女这种来自民间的表现手法,替观众说出了在生活中任何场合都不可以随便和任何人开的笑话,渲泄了观众骨子里有,却无处释放的东西。喜欢看二人转人并不是素质低下,而是人自身有这种情感的需求,心理的需求。

  现代人工作太累了,想休息休息;精神太紧张了,想放松放松,找个“乐儿”!于是传统的审美风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不再关注伟大的命题,只关心生活、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也许早在文学脱去圣洁外衣,正统的文化样式悄然遁形,通俗歌曲、小品、郭式相声、肥皂剧、通俗小说、电影、网络等等,开始了一场滑稽、戏谑、反讽、恶搞、调侃的审美文化大比拼的时候,二人转也适时地成为文化艺术的主范畴。当今的市民文化更具备了蓬勃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巨大空间,激发了民众的智慧和幽默的天赋,形成了不拘一格、具有原生态魅力的“草根文化”。郭德纲用他幽默生动的表演,把逃离剧场扑向网络的人们又拉回了剧场,二人转同样以其到位的演出,调侃搞笑、贴近生活而深入民心。到剧场看二人转已成为哈尔滨民众业余娱乐生活最“时髦”的事情之一。也许是因为21世纪,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偏爱二人转里小品化的语言。夸张、神侃、混聊、逗趣的语言,让人们大规模地复制着“笑”,又不乏它特有的深刻。二人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说话方式,似乎不看二人转你就不时尚,不说二人转里经典的台词就会被朋友排斥,不了解二人转的名角你就无法融入这个时代。正因如此,那句“这是为什么呢?”已成为2008百姓使用率最高的词汇。


  现在,二人转在东北,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将剧场搭进了哈尔滨、长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赵本山更是将刘老根大舞台搭进了上海金茂大厦。赵本山对二人转的认识可谓深刻独到:“二人转的头已经跻身高雅艺术殿堂,但它的脚却扎根在基层土地、基层民众之中,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大俗大雅的艺术。”

  不过,虽然二人转已经被市场和百姓所接受,其空前的繁荣程度有目共睹,可是其作品和剧本的匮乏也日益凸显出来。二人转经典的“说口”均来自网络上的黄色笑话,一味的模仿秀也会让观众审美疲劳。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在遭遇人才枯竭的挑战。因此,二人转要长久保持现在的火爆形势也并不乐观。与此同时,当二人转风靡冰城、让世人充分认识了诙谐幽默又爽朗大方的东北文化之时,作为向国际化、现代化都市阔步迈进的城市,哈尔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应呈现出风格的多样化。文化场所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演出的形式同样如此。一个城市经常性的文艺演出形式,往往代表了该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如今哈尔滨的二人转虽火,但火不过吉林、辽宁,毕竟那是二人转的根据地。“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哈尔滨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层次的城市,她的文化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要有更多的文化名人、艺术流派、文艺精品来作为支撑。地区文化在现代都市建设中发挥着核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二人转两三事:

  哈尔滨市二人转种类

  经历了三代转换,如今哈尔滨人将二人转分为“黄色”、“粉色”和“绿色”三种。“黄色”二人转荤段子多,“脏口”、“粉词”多,表演中有色情成分,大多是一些地下小剧团秘密演出。绿色“二人转”则是以赵本山和他的弟子为代表,在“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没有“黄腔”和“粉词”的改良了的二人转。介于“黄色”和“绿色”之间的是“粉色”二人转,“粉色”二人转不那么庸俗,可能有些“粉词”,但原汁原味,更接近二人转的“原生态”。

  二人转演员的收入

  以前学二人转的都是农村贫困人家的孩子,一说谁家孩子学二人转,一家人都抬不起头,属于“下三滥”。而如今,农村的孩子把学二人转当成是一个不错的出路,现在谁家孩子演二人转那标志着能赚钱。事实上,哈尔滨以此为生的二人转演员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其中一部分每年收入多达百万元,十足的“金领”;而另外一部分依然维持着每天十几元、二十几元的收入。一般在剧场里演出的二人转演员一年赚二三十万很正常,好一点、大家脸熟的就三四十万。这指的是出去走场子赚的钱,商演还不一样,一般的商演一次也就十几分钟,赚的钱可是从5000多元到几万元不等。据内部人士透露,像曾演过《刘老根》、《乡村爱情》的几位较知名的二人转演员,一场商演的收入相当于普通人一年赚的。以眼下在哈市二人转舞台最红的某演员为例,他曾在哈尔滨演出了五六年,每场也就是200元,后来慢慢涨到500元,又涨到800元,现在每年的收入都能拿到70多万元。


  “一付架”多夫妻,为充电全上网

  目前在哈尔滨各大剧场演二人转的演员不下五六十付架(一付架代表一男一女一对搭档)。而且清一色年轻化,都在35岁以下,大多数都二十出头,这些演员90%来自农村。由于二人转演员并不在一个固定剧场演出,所以一付架的演员要到处走场,再加上二人转表演的特殊性,为了演出方便,许多一付架演员都是夫妻。有时候,观众看一付架里女演员年轻漂亮,而男演员丑得可笑,但他们一样也是夫妻。

  现在观众的层次高、口味高、鉴赏水平高,所以为了迎合观众,跟上形式,二人转演员业余时间大多用于排新节目和上网学习。几乎每付架演员都自己备有电脑和录放机,用以学习新节目。他们每天大量时间用于上网找新“说口”,或是跟录像学名人的说话、动作、神态和唱歌。他们说如果不学习,节目不创新就无法跟上流行,无法满足观众需求。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