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讯每月提供约300个再就业岗位,却只有不到一半的岗位能招上人来。这是近日在哈市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尴尬场景。一方面政府加大帮扶力度,为失业人员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岗位,另一方面部分失业人员却宁可在家待着也不愿再就业,现成的“饭碗”为何大家不愿意捧呢?
部分企业不给交保险
据南岗区公路、四明等社区的社区干部介绍,目前,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社区都在想方设法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干部甚至动员个人关系为大家争取岗位,就业岗位比过去明显增多,可现成的“饭碗”就是没人捧,一些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就业岗位,被一些外来农民工占上了。对此,大家都感觉很无奈。
哈尔滨市一家企业的下岗人员许先生说,自己没有太多的技能,能做的工作并不多。这些岗位的月薪一般都在600元左右。按照有关规定,企业应该为员工交纳养老保险,但自己在找过几份工作后发现,部分企业的老板不给职工交纳保险,这样自己每个月要为交纳养老保险支出大约220元。此外,医疗保险每月还要支出大约60元。仅此两项,自己每个月就要支出接近300元。除去这些费用后,每月只剩300元钱左右。再加上上班时每天的交通费等其他费用,一个月下来,自己等于白忙活。
失业人员家庭负担重
一些社区干部说,失业人员再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失业女性往往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而很多民营企业不能保证员工有正常休息时间,导致她们不愿意再上岗。很多民营企业工作强度大,身体差的失业人员难以适应。特别是那些年近中年的失业人员,由于技能差,很难找到可心的工作,结果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失业人员存在惰性心理。
外地经验值得借鉴
劳动监察部门有关人士表示,为减少费用支出,目前哈尔滨市一些企业只给部分员工交纳养老保险。为解决这个问题,南方一些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由劳动部门代收代缴职工工资及养老保险等相关费用,将职工工资及养老保险“捆绑”在一起,企业给多少名职工开工资,就要按照相关规定给相同人数的职工交纳养老保险,通过监督企业工资发放状况,劳动部门可以直接监管企业的养老保险上缴情况。另外,面对企业拒绝承担相关义务,一些失业人员担心丢掉饭碗而不敢举报企业,反而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所以,企业员工一定要增强自身的维护权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