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9日讯 “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18日,当这首熟悉的《北大荒人之歌》再次唱响,前来参观《青春岁月—纪念北大荒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足迹》的老知青们眼中含着热泪。40年,弹指一挥间,看着眼前600余幅珍贵的图片,40年前那刻骨铭心的情景一幕一幕涌上心头。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黑龙江等地百余万知识青年,带着纯真与激情,带着理想与希望,告别亲友,离开故乡,奔赴北大荒。
为排哑炮壮烈献身知青长眠黑土地
在《青春岁月》图片展中,一组名为“长眠黑土地”的旧照片吸引了很多老知青的目光。照片上一个个年轻的脸庞如今都已经长眠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他们为了这片热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73年3月8日上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61团12连1排1班的四名知青,在班长朱晓亮的带领下,去开山修路。在打炮眼装好药后,因炸药受潮,等了好久没有响动。3分钟后,班长朱晓亮安顿好战友,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去排哑炮。为保护班长,知青任维杰也悄悄跟去。在排哑炮过程中,装有10公斤炸药的哑炮突然炸响,两名知青牺牲时都年仅20岁。
1973年3月18日,61团12连召开了追悼会,隆重安葬了两位献身边疆的知青,并为他们献上了花圈。
方头巾下花样年华女知青戴着照相
这是一条普通的头巾,知青郝志宏却精心保存了40年。
1968年10月19日,郝志宏戴着这块漂亮的方头巾,乘坐知青专列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今哈阳农场稻花香分场),被分配到1营4连务农。郝志宏戴上这条方头巾去挖水渠,呼啸的北风穿透头巾,把她的两个耳朵冻透,肿起来像个大蒲扇。
打那以后,郝志宏乖乖地把头巾洗好锁进了小木箱,和其他女知青一样戴上了狗皮帽子。每到休息日,女知青们纷纷向郝志宏借这条头巾搭车去团部照相,她的要求是,必须把头巾方方正正叠好,放进书包,到了团部照相馆才能拿出来戴一会儿。返城后,郝志宏把这条头巾也带了回来,一直珍藏在身边。
三次放弃返城机会老知青倒在讲台
“她本来有3次机会返城,可却放弃回来选择留在农场,在那儿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说起哈尔滨老知青周树芹,很多知青从心底发出感叹。
周淑芹原是哈尔滨24中学的学生,1966年8月她下乡来到名山农场。1967年当上了乡村教师,一干就是30多年。
1998年6月20日那天,农场场部举行学前班入小学的考试,周树芹的高血压病犯了,可她还是坚持陪着孩子们去考试,当车到达场部时,周树芹已昏迷过去,但她口中还一遍一遍念叨着孩子们的名字……
女知青嫁聋哑青年过40多年无怨悔
哈尔滨女知青刘艳杰在宝泉岭农场与当地一位聋哑青年结婚,在农场一呆就是40多年的故事,让老知青们津津乐道。
1966年,初中毕业的刘艳杰来到位于萝北县的普阳农场柳西分场务农。在农场,她入了党,当上了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劳动中她喜欢上了与她同在一个农场务农的聋哑青年陈建华。1976年“五一”,刘艳杰与陈建华结了婚,婚后,她努力学习手语,很快掌握了它,并当上了丈夫的翻译。这些年来,丈夫用心地关爱着她,两人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