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专家:买理财产品,谨防卖方夸大收益
2008-06-22 07:34:58 来源:  作者:黄晏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2日讯 日前,记者通过走访一些银行发现,在当前大盘持续走低之时,一些市民在投资时往往选择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而少数银行的个别工作人员在向市民介绍理财产品时往往夸大收益,而对其风险性却只字不提,当市民询问其风险性时,“理财经理”们往往仅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或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

  浦发银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浦发银行正在发行一种期限为两个月的“票据赢”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4.2%,保证本金,限额发售。17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咨询了浦发银行的这种理财产品,但是这位接听咨询热线电话的女士却对此种理财产品说不清楚,又找来一位自称理财经理的男士来接听电话,这位理财经理介绍说,这个理财产品最高年收益率为4.2%,最低收益他们现在也不好说。记者又问以前发行的几期收益如何?他说:“都挺好,好像都是最高的。”记者问他:“这笔钱你们银行准备具体运作什么项目呢?”他似乎有些不耐烦地回答说:“反正应该亏不了本钱,银行具体要干什么项目我也不知道!”

  工商银行:记者从工商银行中央大街支行了解到,目前工商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稳得利”,经过测算,最高年收益率为3.3%,销售额度为4000万元。如果发行不到4000万元,也进入封闭期。工作人员提醒记者说:“我们的理财产品都是免税的,但是不能提前支取,也不能办理贷款抵押。”记者问:“工行利用这笔钱做什么项目呢?”这位理财经理回答说:“我们银行用这笔钱来投资股市,进行新股申购或给企业放贷款。保证让大家把风险降到最低。”记者问:“本金有没有风险呢?”这位工作人员说:“正常情况下本金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时,也不好说。”

  建设银行:18日下午,记者在建设银行哈尔滨住房支行红霞分理处看到,这里的理财产品也很多,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介绍和推荐出售的理财产品。其中还包括保险公司的各种理财项目。几个中老年市民正在认真地听着“理财经理”热情的推销介绍。一个女工作人员向记者和另外两名市民介绍了他们最新推出的理财产品———利得盈,预计最高年利率为5.19%。据介绍,这种“利得盈”理财产品必须预约,否则是买不到的。当记者问及“利得盈”曾经发行过几期,最高和最低年利率分别是多少时,“理财经理”显得有些尴尬地说:“我们也不知道发行过几期了,好像利率都挺高的。”听到这样的回答,旁边的几位市民边议论着边走出营业厅说:“这样怎么能让我们投资者放心呢?”

  财经专家提示:

  “预期收益率”不一定等于“实际收益率”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哈尔滨学院财经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吕广仁先生。吕院长介绍说,由于股市近来连续走低,多数股民手里的股票按照当时投资时的市值已经折损过半,此时基金与股市相辅相成,也出现了不景气的局面。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许多市民把钱都转移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上来。吕院长说,许多市民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误认为银行宣传的“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就是最后的实际收益率,加之少数推销理财产品的工作人员片面夸大理财产品的优点,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来刺激投资者,投资者也往往由于经不住预期高利率的诱惑,而忽略了理财产品风险性。

  而事实上,“预期收益率”往往是最高的投资收益,而“实际收益率”可能要比“预期收益率”低一些。

  规避风险: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既然是投资,就不可能没有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本身就伴随着高风险。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是大家一直关注的。吕广仁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发行银行、投资人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1作为发行单位的银行应该对百姓的投资负责。从融资的角度出发,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发行理财产品是正当的,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发行过程中少数单位存在着对预期收益率宣传过多、夸大利润,而对其风险性向市民说得不够清楚和不够透彻的问题。这一点作为发行单位应该切实负起责任。

  2作为投资人本身也应该认清理财产品,正确地理性地看待和认识银行的理财产品,明白是投资就有风险的道理。投资者应认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地看待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式的购买理财产品。

  3银行监管部门也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监管部门应该督促发行理财产品的单位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定期检查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并如实披露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银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对百姓的投资钱款负责。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应该健全问责制,对少数不负责任的发行理财产品的单位追究批准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突出和强化监管力度,确保市民投资理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业内人士建议:三个标准选择理财产品

  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如何挑选理财产品?据银行业内人士介绍,当股市陷入低迷时,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迅速升温,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1是流动性,因为很多理财产品是无法提前支取的,也不能做质押贷款,一旦购买后需要急用钱时无法变现,这类流动性差的理财产品最好还是不要买;

  2是产品的投资方向,例如有的产品投资于基金,有的则是打新股,还有的是用于投资其他项目,但是不论投资运作什么项目,都要看准其项目是否有前景、是否合乎客观发展规律;

  3是看收益性,既要看产品介绍的预期收益率,也要看运作该产品的银行控股团队的实力,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看。这样可力争把广大市民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