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妈祖、民俗、闽台情——海峡西岸文化之旅拾贝
2008-06-26 17:53: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邵月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6日讯 题:妈祖、民俗、闽台情——海峡西岸文化之旅拾贝

  记者 邵月明

湄洲妈祖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第一次知道鼓浪屿,是因这首传遍大江南北的《鼓浪屿之波》。几十年来,与《太阳岛上》吸引了无数游客来到太阳岛一样,《鼓浪屿之波》使我对鼓浪屿产生了无垠的遐想与神往。6月21日,我终于如愿以偿,游览了风光旖旎的鼓浪屿,也在此结束了海峡西岸——福建之旅。

湄洲女的独特发式
泉州艺人演绎的中国一绝——提线木偶

  “第五届中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采访活动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6月17—20日,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云集福建。在这4天的时间里,记者们走访了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听着南音、品着闽菜、欢声笑语中且行且文。回顾在福建采访的这几日,概括起来可以说这是一次文化之旅,湄洲妈祖文化、海西民俗文化、闽台情缘文化堪称此次文化之旅的三大亮点。


 

  湄洲妈祖文化

闽南人祭祀妈祖的风俗

  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东南方40多公里处的湄洲岛,从文甲码头乘轮渡20分钟便可到达。湄洲岛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积约16平方公里。这里四季如春,绿树成荫,天蓝水净,空气清新。岛上景色秀丽,有号称“天下第一滩”的黄金沙滩九头尾,有“天然盆景”之绝的日纹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鹅尾山,还有如诉如歌的千古绝唱湄屿潮音……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因生前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商船,死后被尊为海神。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这里的妈祖庙被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了,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后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御祭,扩建庙宇。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目前,妈祖庙已修葺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在海外华人心中,尤其在东南亚国家、地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全世界现有妈祖宫庙近5000座,近2亿人信仰妈祖。近年来,每年到莆田朝拜妈祖的境内外香客达200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超过10万人。


 

  海西民俗文化

南音表演

  ——听泉州南音,领略海西民俗文化魅力。傍晚时分,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一边品茶,一边听着优雅的南音,能够如古代文人雅士般品茗看戏,享此雅致,夫复何求。这样的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称其为一次偏得的享受。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晋江古厝
晋江古厝

  ——住晋江古厝,体验承载历史的古民居。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它承载着一段历史。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晋江古代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代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门
长乐博物馆一瞥
福建石狮蚶江灯谜馆

  ——看遍博物馆,在时光堆积的地方感受传统文化。福州市长乐博物馆是一座集展览、收藏、陈列、研究、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设有“长乐历史大观”、“一代才华郑振铎”、“长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闽剧之乡“闽剧馆”、台湾画家“林其文美术厅”、古玩字画“珍藏馆”、方寸天地“集邮馆”等七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展厅,涵盖了历史,文化及艺术的各个范畴,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长乐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五届海峡西岸行的记者们还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冰心文学馆、长乐高鲁天文馆等地,徜徉在博物馆大厅,记者们的步履总是缓缓的,轻轻的,生怕惊动了什么。是什么呢?或许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对时光的惋惜,对生命的敬畏,对民俗文化的留恋。


 

  闽台情缘文化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娓娓地道出福建、台湾隔着浅浅的海峡,福建在这头、台湾在那头。海峡隔不断的不仅仅是乡愁,也有闽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闽台情缘文化。

  同文同种同根生

《同文、同种、同根生》巨型火药爆绘壁画

  《同文、同种、同根生》是泉州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创作的巨型火药爆绘壁画的题目,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堪称是“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现悬挂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中厅。该博物馆内,几大展馆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两岸源远流长的关系。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整个布展按照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主题馆共展出1500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再现了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

  乡土闽台专题馆,别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十里侨乡作谜乡

  “两岸同根同祖,蚶江与鹿港有着割不断的两岸情缘。应台湾鹿港有关方面的诚邀,7月蚶江将组团赴台进行灯谜、南音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国灯谜艺术之乡”福建石狮蚶江灯谜馆馆长林文裕6月20日对前来此间采访的中国网络媒体海峡西岸行大型采访团如是说。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千年文化古镇蚶江,今天依然传承着中国千年的灯谜文化,沟通着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林文裕馆长说,“蚶江灯谜展猜”已经成为“闽台对渡文化节”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年3月台北、高雄、台南等8个台湾地区参访团跨越海峡,参加了在蚶江举行的“第二届闽台对渡文化节”两岸灯谜互动交流活动。

闽南婚嫁风俗

  “没有蚶江灯谜就没有鹿港灯谜,蚶江是母,鹿港是子。”台湾民间古物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蔡崇熙参访蚶江灯谜馆时如此表示。

冰心文学馆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如果说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发展靠的是机遇,那么,要想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靠文化。纵观我国的诸多名城,无一不是在建设现代化都市的过程中挖掘和弘扬了自身的历史文化个性。作为当今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福建省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福州、泉州、莆田等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软文化的支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