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27日讯 “不是我们不愿意到免费的对口初中上学,实在是公办教学质量难比民办。”说起择校的理由,哈尔滨市育红小学学生家长刘晓菲也很无奈:“拿我家孩子对口的中学来说,该公办学校中考成绩远远比不上民办名校,孩子上不了好初中,就进不了省重点高中。此外,公办校办学条件也比不上民办“阔气”,现在有些民办名校都设室内游泳馆了,但公办校那里操场还不够用呢!”刘晓菲的话道出了诸多家长的心声。
69中、17中、萧红中学、113中、风华、76中、秋实,在采访中,提及心目中的哈市优质中学,家长向记者反复谈论的只有这7所中学,与哈市229所公办校的总数相比,还不足10%。显然,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缺失,民办学校则成为最好的“候补”。
公办校诉苦:
生源锐减名师跳槽
与民办名校报名时出现挤倒学校大门、万“金”难进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公办学校正在承受着另一种痛苦:由于硬件不达标、软件不突出,陷入到“薄弱——吃不饱——更薄弱”的恶性循环,生源逐年减少。
在哈市道里区一所学校,记者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很破旧,教室内的桌椅伤痕累累,也看不到在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常见的电视、投影仪、电脑等教学用品,操场上的体育设施也都锈迹斑斑。“学校的校舍多年没有维修粉刷。现在学生交的学杂费连学校正常的支出都不够,更别说改善办学条件了。以前学校仅有的几名优秀教师相继调走。”采访中,该校校长很无奈地对记者说。
位于哈市南岗区一所于1970年建立的中学,原来也是比较好的初中学校,但随着各名校的纷纷崛起,它的名气日渐衰落。该校校长向记者坦言:“生源萎缩,每年都递减六七十人。”香坊区一所中学,按照计划能招新生七八百人,可是去年只招了300多人,其余的都择校走了。道里区某中学对口3个小学的生源,但去年只招收了4个班的学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办校生源萎缩,甚至被撤并。去年第112中学合并到第51中学,目前其原址变为国联中学。
教育部门应对:
明年首增省重点配额生
“民办校的红火说明了哈市民办校办得不错,但是不能因为它红火就简单地概括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公办校不行了。哈市不存在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虽然教育部门支持民办校发展的政策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也告诉家长,都去挤民办校这座独木桥,并非是明智的选择。”26日,哈市教育局一位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家长选择民办校实际上有一个误区,即盲目跟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明明跟不上那个学校的学习节奏,也硬把孩子送进去。另外还有一个误区,即认为进公办校不花钱,老师不一定像花了钱的民办校老师那样负责。
这位负责人说,教育部门也在想办法缓解“民办校超火”的局面,加大对各个公办校的投入。对力量薄弱的学校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第一年对设备进行投入,第二年对校舍房舍投入,每年教育局的此项投资都达到好几千万。如果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名校,教育资源均衡,学校之间差别不大,学生自然不会选择民办校了。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哈市每年都加大了配额生的名额,在相对薄弱的初中,按比例、按成绩在市重点高中加大录取名额,分数较低的学生也能升入重点高中。“明年,哈市将首次实行在省重点高中增加配额生的政策。今年10月将要出台相关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