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友谊和合作思想传播者 俄学者眼中的中俄民间外交
2008-06-30 09:57: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普里霍季科•尼•尼

  编者按:

  在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民间交往一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原俄联邦驻阿穆尔州总监察员助理、现任阿穆尔国立大学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的普里霍季科•尼•尼近日撰写文章,总结了中俄民间外交历程及其成果。全文如下:

  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区域间合作,特别是商界和文化界的交流,是两国共同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2004年,黑河市中俄友好协会和俄中友好协会阿穆尔分会之间的合作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这些年来,双方在恢复边贸、积极发展国出国旅游,以及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合作确立了长久的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稳定发展,同时提高了边境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更加深了中俄两国之间真诚的、富有成效的友好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加强。1985年10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伟人邓小平提出了“打开国门政策”,以这个政策为依据的民间外交也受到了两国政府长期的重视。正是从这一时刻起,两国的经贸、文化、人文、旅游等领域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到1987年9月1日,滨海边区恢复了双边贸易,一年后,黑河市和布拉格维申斯克市开通了一日游线路。同年,黑河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全俄罗斯科学研究院共同开始对大豆的研究工作,并培植大豆新品种。

  1985年,经中俄双方友好协会商定,在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举办了首届中俄画家作品展,这次画展受到阿穆尔地区居民的高度评价。从此,中俄两国的文化和体育代表团开始了积极的交流活动。双方合作拍摄电影、二战老兵们的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两国青年和少年之间的交流活动从此成为传统型的节目。与此同时,双方有关部门还就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举行了多次的座谈。


 

  中俄两国互相举办的国家年是2005-2008年促进中俄两国友好关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性规划,它实际上包含了在所有领域里的合作,同时在各方面也成为在最近一段时间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民间外交和民间组织在中国一直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支持。中国隆重庆祝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M•季塔连科先生在访华期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他说:“从相互认知和通过现实来修正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俄罗斯年和接下来的俄罗斯中国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1990年初,中俄两国关系正常化,两个国家如今的发展经过了30年相互疏远的悲剧阶段。两国各阶层人民之间存在着惯性的不理解或者是对相互理解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两国领导人倡导的举办国家年是非常及时的。这个倡导反映了中俄两国领导人都很清楚地意识到,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建一个可靠而广阔的社会基础是很重要的。”

  今天,依靠社会积极分子的努力和有关出资人的帮助,俄中友协工作者们仍在继续完成着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在俄罗斯宣传中国的正面消息和对中俄关系有益的信息,促进中国伙伴与俄罗斯的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关系,致力于两国之间扩大经贸、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在这方面,我们的中国同行同样作了大量的工作,举行了一系列非传统型的大型活动。对于前苏联在中国最困难时期所给予的帮助,中国政府和人民至今牢记和珍惜,他们对此仍心存无限感激。

  如今,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各阶层代表也都已经参与到实施民间外交这一光荣的任务中来。但是,在这里,两国的友好协会依然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完全自治的机构,友谊协会和各种联合会在协助国家完成着国家官方部门有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是有一系列原因可以解释的,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友谊协会还是各种联合会都是在各自为自己国家进行着具鲜明目的、具体的事情。它们不是偶尔地从事与其它国家有关的工作,而是把双方的合作建立在长久的基础上,这些民间组织的同行们在自己的国家里都是友谊和合作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他们一起相互配合,协同合作。

  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些民间组织依靠国家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支持去建立对外联络关系;举行舆论界与国家领导人、各领域的代表间的会晤,并从而得到广泛的反响;为社会、外交界、商界代表组织各种音乐会和展览会,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每个民族文化和艺术独特的风格;出版和宣传反映本国人民与其它国家人民多方关系的书籍和画册;促进友好城市之间关系的发展,首先是在经济合作和吸引外资领域的联系;参与在其它国家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积极在文化和精神领域与海外同胞合作;促进民族语言的研究和推广,吸收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参与到自己的工作中来。

  这些民间组织实际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商人、科学和文化界人士、青年组织、体育界和宗教界人士代表们从事的国际活动的协调员。(翻译:毕晓红)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