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日讯 汶川大地震和随后不断发生的余震造成大量建筑物损毁,几座县城变成废墟,无数村镇夷为平地,垮塌、倾斜、裂缝的房屋不计其数,数以百万的群众瞬间失去了亲人和赖以生存的家园。为迅速摸清地震中房屋受损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立即组织房屋安全鉴定专家赴川进行支援。消息传来,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安全处和房屋安全鉴定办专业人员踊跃请战,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竭尽所能,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早日重返家园。
5月16日和5月29日,该局陆续组织并派出两批共11位来自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哈尔滨建筑设计院和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的专家驰援灾区,在那段灾后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热情,与灾区群众并肩奋战,重建家园。
临危受命紧急驰援
到达灾区后,专家组立即向负责分派工作的指挥部表示,愿意到最危险、最困难的灾区开展工作。
根据组织安排,专家组主要负责重灾区彭州市及下辖乡镇、江油市、德阳市等地的房屋安全鉴定排查评估。
没有亲眼目睹灾区惨状的人,永远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灾难。
阴霾的天空下是倾颓的大山、泥石流阻断的道路和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不易消散的烟尘,比烟尘更刺鼻的是消杀药水的味道,比消杀药水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废墟下飘出的,一日浓于一日的腐臭———那是死亡的气息。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留给人们的,却比刀兵相见的战场更加惨烈。
从灾区群众的眼神里,专家们深切地感到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和心理阴影。虽然,抢险救灾工作已经开展起来,并日益有序和完善,被堵塞的道路正在打通,废墟下的生还者正被营救,人们急需的食品、药品、衣物等正源源不断运抵灾区,但幸存者们的居住问题还远远没能全面得到妥善解决。
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无家可归的人们挤住在集中安置点或临时搭建的帐篷营地里,一些不愿离家太远的灾区群众就用废墟里捡出来的木板和被单在门口空地上搭起简易窝棚,既不能保温隔热,也不能遮风挡雨。然而,对大地震仍心有余悸的人们也仅限于在家门前徘徊,甚至不敢回去取出一些生活必需品。
“房子安不安全,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灾区百姓的生存状态让专家组成员刻不容缓地投入到紧张的排查鉴定工作之中。他们清楚,只要自己加把劲儿,就能帮助更多的灾区群众早日推开回家的门!
争分夺秒开展工作
到达灾区以后,专家们备感时间的宝贵。
数不清的房屋等着专家组评估,挤出半小时就能让一户居民早点回家。为了把这宝贵的一分一秒都用在刀刃上,他们舍不得坐下好好吃顿饭、舍不得躺下踏实睡宿觉。
从城市到农村,从乡镇到村屯,专家们就这样一幢幢、一间间的不间断地仔细排查着,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在灾区,80%以上待鉴定房源都在乡镇,甚至村屯。震后,几乎所有通往灾区的道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乡镇和村屯干脆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为了到达工作地点,队员想尽了一切办法。越野车走不了,就换摩托车,摩托车过不去,队员们就背着沉重的仪器,冒着高温、顶着风雨、躲避着山坡上随时可能滚落的飞石,踩着山间陡峭的小道,徒步前往。
在灾区的26天里,他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灾区群众期待的目光。除了必查的住户外,只要其他居民有要求,只要家里有人在,专家们都会耐心地为他们的房子进行检查评估,同时一遍遍解答围在身边的住户们的各种疑问。
由于当地人讲话方言较多,许多群众听不懂普通话,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打手势、画图画,甚至利用砖头和木条搭建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房屋的构造是否安全,以及为什么做出相应的鉴定意见。通过沟通和交流,居民们明白了各自房屋的安全状况,有效消除了恐慌心理,很多居民都是在鉴定后第一次回到了家里。
为了尽可能多做一点工作,专家组每天凌晨1时以后才能入睡,早晨6时以前就要起床。不足4小时的睡眠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严重透支着每个人的体力。他们一天比一天黑瘦,但大家的工作劲头却从未减少。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反倒打趣说:“这几天过得够本儿,干了一整年的工作,爬了一辈子的楼梯。”
正是在这种乐观精神的支持下,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派出的专家组率先完成了当地指挥部交办的任务。虽然,大家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但考虑到灾区排查任务繁重,在接继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专家们主动找到指挥部,要求推迟返哈,接受指挥部安排的其他任务。
安全鉴定与危险同在
伴随着身体疲劳的还有生命危险,狰狞的死神也曾多次与他们擦肩而过。
刚刚走出工作场所,突如其来的余震就把几分钟前还矗立的房屋摇成一堆瓦砾;刚刚通过一段险峻的山路,一块数十吨的巨石就在身后把路砸断……
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必须进入那些已被一次又一次余震掏空了基础,甚至一次轻微的咳嗽和不小心的碰撞都会引起整体垮塌的危房;也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必须爬上那些千疮百孔的楼房高处,清除摇摇欲坠的外墙皮,查看每一条裂缝的走向。
除了繁重的工作和无处不在的危险,专家们每天还要克服很多在家时难以想象的困难。
灾区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工作人员只能不分男女,挤住在帐篷和活动板房里,外面是三十六七摄氏度的高温,帐篷里更加闷热潮湿,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北方人原本不耐湿热,再加上生活用水不能足量供应,所有人的身上都起了连片的热痱子、湿疹和不明原因的疱疹。由于饮食不适、水土不服,许多人开始腹泻、浑身乏力,蚊虫叮咬导致的皮肤溃疡更是让人奇痒难忍。然而,专家们没一个叫苦、没一个退缩。
在灾区的26天里,他们每天超强度、超负荷工作,克服了余震、次生地质灾害、生活条件简陋、水土不服等诸多困难,先后转战成都、彭州、江油、德阳等市,共排查房屋9815栋、337万余平方米,工作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鉴定专家组中始终排在前列。
繁重工作之余,他们还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帮助灾区起草制定了《“5·12”地震后受损房屋鉴定标准》和《江油市房屋震后损伤处理工作纲要》,在后续力量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延迟了返回时间。
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专家组忘我的工作精神和高效率给当地指挥部门和同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都市房产管理局抗震救灾工作组组长唐卫东对专家组的工作做出高度评价。他说“哈尔滨的同志技术水平非常过硬,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工作成果非常显著”,并代表成都市房产局、成都市人民向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向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谢!
北京鉴定组组长这样称赞哈尔滨的专家组:“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四川省建设厅和江油市房产局、德阳市规划和建设局也给予专家组高度评价,并给专家组发来了感谢信,赠送了锦旗。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舍生忘死
事实上,专家组成员们几乎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全晓霞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正面临分配找工作;姚进的妻子有心脏病,母亲患小脑萎缩,只认识他这唯一的儿子,每天下班时分她都会站在窗前,等儿子回来;陈春雷做完气胸手术不到半年,小孩才满月;谭强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梅久斌的家里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对父亲的依赖很重,每天需要他接送才能上学……
然而,大灾面前,这些都变得不值一提。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各级领导、同事、朋友、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给了他们最大的心理支撑和精神安慰,更成为他们前行的精神动力。
灾区群众也给了专家组最崇高的敬意。
排查过程中,一位义务给专家组当向导的老百姓看到专家们身上起了很多红点和水泡,并开始溃烂时,二话不说就用自家的农用三轮摩托拉着专家们往返十几公里寻医买药;当地小诊所的医生得知专家组是进行房屋安全排查鉴定的外地人,而且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每天前来就诊时,坚持塞给专家几天的药量,并说什么也不肯收药费;还有一个个不知名的当地人,以各自的方式向他们表达着心中的谢意。当专家组成员身着救援服装,带着写有“哈尔滨”三个字的头盔去买日用品时,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不肯收专家们的钱。他们说,你们跨越几千公里来支援抗震救灾,收你们的钱,我们心不安……
端午节的时候,专家组的帐篷里摆满了当地人悄悄送来的粽子和节令食品,看着门前来来往往的人们淳朴的笑脸,专家们甚至不知道该去感谢他们中的哪一个。
正是在这种携手同心、共闯难关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接近尾声,但灾后重建工作仍任重道远。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专家们不止一次表示,一旦灾区有需要,他们将毫不犹豫,重返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