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4日讯 哈夏是什么?是音乐会,是城市名片。哈夏能做什么?推广文化,提升冰城软实力。这是我们熟悉的问题,熟悉的答案。但如果有人问,哈夏之于哈尔滨人是什么,你要如何回答?哈夏沁润六月冰城———
A.国际之风今夏劲吹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从本届哈夏的节目安排上看出一些变化———今年的哈夏,国外演出团体明显增多。市文化局局长杨晓萍在国家文化部举行的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那句:“哈夏早晚要走向世界”也表明,哈夏已不甘于国家级音乐盛会的位置,哈夏要像“上海之春”一样走向国际舞台。
由于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哈夏在诞生之初就一直有国际音乐之风吹过。但今年,参与哈夏的国外演出团体的数量、水平都高于往届,范围之广、合作程度之密切更为往届哈夏所不及。
本届哈夏的开幕式演出就突出了国际化特色与民族艺术的结合,超强的演出阵容更是让世人看到了今年哈夏向国际舞台迈出的这一步是多么坚实。开幕式大型交响音乐会由德国柏林交响乐团与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德国著名指挥家彼得·福科执棒,中国交响乐团首席刘云志为助演嘉宾。
6月27日,彼得·福科与哈尔滨交响乐团签约,正式成为“哈响”的客座指挥,这种密切的合作,将对哈尔滨交响乐团以及哈尔滨交响乐产生深远的影响。
B.声乐比赛夯实基础今年起,全国声乐比赛将落户哈尔滨。全国声乐比赛为“文华奖”的子项“文华节目奖”的组成部分。自1986年以来,文化部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性声乐比赛,相继推出了吕继宏、韩延文、幺红、戴玉强等优秀声乐人才。从今年起,全国声乐比赛从三年一届调整为两年一届,并将固定在哈夏期间举行。
从1996年的第23届哈夏开始,哈夏音乐会更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主办单位由哈尔滨市政府变为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主办。此举标志着哈夏音乐会从一个地方性活动提升为国家级盛会。但升级以来,哈夏还没有一项国家级比赛与之相对应,全国声乐比赛的落户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夯实了哈夏国家级音乐盛会的基础。全国声乐比赛落户哈尔滨是文化部对哈夏的认可,同时,全国声乐比赛也将大大提高哈夏的专业性。
此外,大量外地演出团体的到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哈夏已不仅仅是哈尔滨人的音乐狂欢节,更是国家级音乐盛会。
C.抗震救灾情暖灾区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虽然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冰城人的心却始终牵挂着灾区的同胞。为了传递爱心温暖灾区同胞,哈夏组委会对本届哈夏音乐会的专业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所有演出中,都加进了全市各界支援灾区的现实内容。开幕式演出以《红旗颂》开场,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敬意,歌颂宏扬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的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演出结束曲为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民在大灾面前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精神,也预示着抗震救灾战役必将取得全面的胜利。
同时,哈夏组委会还研究决定,将本届哈夏音乐会的部分演出场次的演出收入用于支援地震灾区重建,特别要对重灾区的文化事业进行对口支援,让哈夏的爱心随着哈夏的歌声传进四川灾区,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D.群文之花盛夏怒放坚持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并重,既保证国家级盛会的水准,又要让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文化利益。这个定位是随哈夏一同诞生的,今年的哈夏,在大走国际化路线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群众文化活动。群文之花在哈尔滨市各大剧场、广场、公园、社区争相怒放。
上届哈夏,千台钢琴齐奏的盛景犹在眼前,今年的群文开幕式,又有了500古筝合奏的壮举。恢弘的场面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让世界感受哈夏不断创新的魄力。
在《广阔天地》纪念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专场文艺演出上,5地知青用自己创作编排的文艺节目纪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反映知青岁月的大型史诗剧《共和国之恋》,从知青离家、北大荒生活、北大荒之歌、命运变奏、返城后的创业等多个方面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知青的难忘经历。
贯穿整个哈夏始终的第三届《好歌大家唱》更是点燃了冰城人的激情。本届《好歌大家唱》提倡夫妻、三口之家、四世同堂、邻里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等多种组合方式。活动也不单单评选优秀歌手,优秀群众评委、优秀群众主持人等都纳入了评选范围。《好歌大家唱》让每个人都成了大明星!
傍晚走在松花江边,能听到的恐怕只有音乐,大提琴和二胡可能同时演奏,秧歌和街舞也可能在同一个公园内跳起来。一个音响,两只麦克就是舞台,在这里,没有观众与演员的区别,开口唱歌就是演员,唱累了休息一下就是观众。这是什么?这就是哈尔滨人的哈夏。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哈夏之于哈尔滨人就是一股清泉,在炎热的夏日沁润着冰城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