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中国网]黑龙江公路提速悄然改变百姓生活
2008-07-08 11:03:33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安达市青肯泡乡的农民张兴富没有想到,国道明水至沈阳公路的组成部分——安达至任民镇公路的通车,竟让他改了"行"。他向记者展示刚刚领到的机动车驾驶证和农用车牌照。过去,沿线6个乡镇的居民出行经常要绕草甸子、耕地,30多公里的路得走4个多小时;沿路乡镇的养奶牛户,遇到下雨天,几百吨的鲜奶运不出去,白白损失。而今天,路通了,邻居们都在扩大养牛规模,他也做了一个决定:"弃农从商",做送奶运输专业户。

  900亿放大黑龙江省东北亚中心点效应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全国相比,黑龙江省公路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31公里,在全国排名第25位;高速公路里程1044公里,在全国排名第21位,目前全省13个市(地)还有7个不通高速公路;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7.1%,在全国排名第26位;国省干线公路路面铺装率为71.7%,在全国排名第29位。公路现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

  今天,公路建设的号角已吹向。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交通厅制定出适度超前发展、按轻重缓急、分层次建设的新规划: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投资900亿元,基本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整体公路网络;实现省城与13个市(地)高等级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相连接;国省干线公路"断头路"全部打通;出省公路全部建成二级以上公路等目标,这些工作量是我省前20年高速公路建设总和的近2倍。

  那么,作为全国的交通神经末梢的黑龙江省,真的需要这么多的高速公路吗?

  对此,黑龙江省交通厅厅长高志杰对记者说:"作为我国最北方的省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边缘位置,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全国的角度看,黑龙江省是处于全国交通的神经末梢,但我们向前看,越过边境线,越过俄罗斯,我们就会看到黑龙江省处于东北亚区域内的中心位置,而东北亚经济圈,正是我们的机遇所在。东北亚区域内的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幅员约17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球的1/4,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1/5。"

  900亿的公路建设投资,必将打破我省的交通发展的瓶颈,放大黑龙江省东北亚中心点的经济效应。

  公路为沿线经济提速

  巴彦、木兰、通河是哈尔滨市乃至全国三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过去这三个县不通铁路,甚至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对外联系的惟一陆路通道——一条建于日伪时期的低等级砂石路,让三个县招商引资无一例外在"路"上卡了壳。木兰县发改局局长沈广鑫对记者说,该县的资源优势曾引起日本一家食品公司的关注,但该公司来实地考察那天正是雨后,路上凹凸不平又过于泥泞,县里特地在路上铺了一层苫布,可这层苫布还是把客商吓跑了。

  全长565公里的哈肇(哈尔滨至萝北的肇兴)公路建成后,让百姓出行提速:原来的哈肇路与滨北铁路有平交道口,经常两三列列车顺次通过,因此老哈肇路常常两头堵车,没有一两个小时过不去车。现在竣工通车的哈肇公路在这里修建了跨线桥,行车再不受铁路的影响。以前从巴彦县到哈尔滨公路大桥得跑三四个小时,如今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从呼兰区最偏远的乡镇杨林乡至呼兰区中心地带原来至少得用2个小时,如今只需30分钟。

  因为原来的哈肇路太难走,木兰、通河两县的人们常常通过松花江上渡船过江,走过一段砂石路后再通过哈同路到达哈市。把所乘车辆用船摆渡过江不但要付出20~200元不等的费用,仅是等船也要等上很长时间。如今2个小时以内可以从木兰县到达哈市,2个半小时左右可以从通河县到达哈市。

  哈肇路刚通车,路上就见到了"金龙"、"沃尔沃"的身影。现在,三县的客运班车全换上新车了,路好了,省车又省油,连票价都降下来了。运输方便了,沿线的农户也纷纷尝试着在以前不敢种植的品种上试身手!

  哈肇路,彻底打开了三个县对外开放的大门:巴彦县西集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公路通车后,该镇融入了哈尔滨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交通优势都显现出来。一家以玉米棒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公司将厂址选在了西集,投资1700万元在此建厂,预计一年可收购玉米棒1.8亿公斤,给农民带来700万元的收入。有了这条路作保障,木兰县今年向上海销售的大米同比增加了50倍;通河县借百年县庆把德国、韩国、日本的客商都请来了,外商对这里的资源和交通优势都极感兴趣。

  通村路让游子踏上归程

  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地处尚志市郊,是全市以水稻生产为主的产粮区。过去全乡由于地处平原水田区,各村屯道路基础差,每年道路翻浆现象严重,人畜、车无法通行。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大米,也因路不好,无人收不得不贱卖,虽然这里的大米远近闻名,可家家户户的日子并不富裕。多年来,这个村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远赴韩国。

  通村公路修好了,第一个回来投资置业的是北兴村的李贵龙。他对记者说,在韩国打工8年,每年过完春节走时,望着站在村口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心如刀割。有时也想不走了,可在家干呆又呆不住,那时路不好,村里一天连个车影都看不到,更别提在家投资干点啥了。如今,路修到了家门口,去年,李贵龙投资150万把闲置多年的村小学校买下,建起了养殖场,又花50万元买来100多头黄牛,现在他又萌生了建一条现代化屠宰线的念头。像他这样从国外回乡投资的人多了。河东乡党委书记李东日介绍,大星村有308户,从2005年修建通村公路以来,回乡投资人员已有200多人。

  据省公路局局长朱金玉介绍,2003年,我省第一条农村公路开工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公路的建成通车,路边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投入38亿多元,受益乡镇农民平均就业率提高了8.9%,农民年平均增收800余元。5年过去了,近4万公里的"致富路"、"就业路"铺到了农民家门口,使我省近2000万的农民离外面的世界近了,也离他们渴望的好日子更近了。

  蓝图已经绘就,"公路建设三年决战"一定会更加深刻地改变黑龙江省百姓的生活。(记者

  陈渌)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