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8日讯 题:母校恩师情难忘 科学高峰勇登攀——记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树林教授
记者 印蕾
![]() |
刘树林(右一)与实验室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
“我们遇到的问题半年都没有解决,没想到刘老师两天就解决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传教研室博士生金焰提到的这位刘老师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树林教授。
几年前,金焰到加拿大访问时见到了正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教学研究的刘树林教授,“如果刘老师能一直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啊”,让金焰意想不到的是,今年2月,刘老师真的来到了他的身边。
刘树林是哈尔滨医科大学1982届本科毕业生,1985年北京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90年在日本岐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北京大学进行微生物基因学的教学和研究。今年,刘树林正式重返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毕业26年我回来了
1982年,刘树林本科毕业,离校前,老师们都希望刘树林能留在哈医大,“我会留下来,不过我想先到外面闯一闯,开阔眼界后我肯定回来”,刘树林告别母校和恩师,前往北京大学继续学业。那以后,不管自己身处世界的哪一个国家,母校始终是刘树林的牵挂。熟悉刘树林的人都知道,每次回国,刘树林的箱子里总是装满了试剂、药品、资料,鲜有私人物品。每次回国,哈医大的实验室都是刘树林的必经之地,哪怕在国内停留仅有短短的3天时间,他都要挤出大块时间到实验室看看。实验室经费不足,他就自费购买菌种,无偿送给母校。
哈医大时任校长金连弘回忆说,刘树林还是哈医大和国际沟通的桥梁。凡是哈医大师生到加拿大访问,都会被刘树林热情的邀请到家中。近年来,刘树林先后邀请哈医大青年教师3人次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进行培训,并亲自指导了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
刘树林说,他和母校之间就像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无论他身在何处,这根线始终将他紧紧的牵着。几任校长的真诚召唤,终使刘树林“叶落归根”。“毕业26年,我回来了!”,在表达感慨的同时,刘树林表示,“我要把毕生的精力放在这儿”。
瞄准世界前沿勇攀科学高峰
刘树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细菌基因组学,重点是沙门氏菌。善于创新的刘树林曾在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发展出一种用于细菌基因图谱研究的方法学,使其在所研究领域占有了超强的竞争优势。回到母校后,刘树林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了哈医大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此前,东北三省尚无此类研究中心。内行人说,在这里我们将会看到未来生物科学研究的希望。因为该实验室的成立,将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乃至黑龙江省的基因以及病毒研究提供一个更大的研究平台。作为我省领先的科研项目,比较基因组学将为我国基因和病毒研究与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
虽然和刘树林教授共事的时间不长,博士生刘振洪的感触却很深,“细菌发现时间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被研究时间长,很多研究可能是别人做过的,刘教授总是告诉我们别人做过的,我们要‘新’。别人‘新’,我们就要权威。”凭借这种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刘树林从事的HIV疫苗新型载体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经费支持下,前期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学术造诣深是刘树林留给学生的印象之一,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刘教授的勤奋。每天4点,刘树林都会准时的出现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比在国外的时候还要“拼命”。
哈医大:学术至上人才至上
校党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仅今年前5个月,哈医大已引进像刘树林这样的高端人才达15人之多,这些高端人才的到来使得哈医大的人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哈医大校长杨宝峰看来,人才难得,花多少钱都可以引;办大学就是要学术至上,人才至上。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学校划拨专门经费,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植;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将其培养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