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庆珠 陈渌摄
东北网7月9日讯 1981年,杨庆珠受农村包产到户的启发,与苇河林业局签订了承包荒山荒地的个人承包合同,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擂响林业改革大鼓的人。27年来,他与改革的中国一起成长、一起前行:他承包的林场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渐变,先后培育出人工林4500亩、植树一百多万株,使3495亩的国有天然林蓄积增加6万多立方米。
林区工人“懵懂”转身
个人承包雏形初现
因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从山东来到了黑龙江,1981年改革的曙光终于照进了这座大山,从此,他的生命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蔓延全国,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而此时,在遥远的黑龙江,苇河林业局基建处职工杨庆珠正为自己的“身份”苦恼着。
1958年,19岁的杨庆珠告别了家乡贫瘠的土地,来到了苇河林业局基建处当上了一名搬运工。
1974年,基建处下的基建大队让他带领大家建个青年点,杨庆珠组织130多人上山开荒种地、养猪,山下的几十人开起了砖场,一年算下来,他们的收入比正式职工还高,而且还用余下的钱盖了300多米的房子。杨庆珠又被调到平林林场东北岔创办另一个青年点。1978年杨庆珠再次被调到苇河林业局更偏僻的九公里林场来建青年点,杨庆珠感到自己就像一块可以随意被搬动的砖头,但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呢?
这时已经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点燃了杨庆珠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激情,他向组织提出条件,他要自己投入、自负盈亏建设一个养猪场,组织上不要再派干部来干预他的管理和经营。这就是个人承包的雏形,但那时在边远的苇河林业局还没人敢碰这个敏感的字眼。就这样一个“一个公章、两本账”的青年点开办了,杨庆珠个人投资开了60亩荒地,并投入100元钱买来种子,种了玉米和大豆,秋后卖完粮,给所雇工人按每月51元开了工资,将剩下的钱又买了10头猪;第二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需要大量葵花子的信息,就改种葵花子,当年瓜子从每斤0.27元涨到0.55元,开完支后,杨庆珠用余款买了一个拖拉机,之后又改种小油瓜子300亩,到年底他们的账上已剩了3万多元钱。但因为当时他们买拖拉机没经审批,上级主管部门冻结了他们的资金,这时,杨庆珠感到仅有自主经营权还是不够的,他开始对明晰的产权是那么渴望和向往。
1981年的中国个体经济已露出了冰山一角。这一年国家也出台了森林保护经营责任区的文件,这一切为杨庆珠赢得了机会。经苇河林业局、西平林场和杨庆珠三方协商后,杨庆珠与林业局签订了为期十年的《森林保护经营责任区协议》:负责保护经营667公顷国有林地及其它资源。其它荒地经个人投入后所获得的收入归个人所有。
1981年10月24日,在这个初冬的日子里,杨庆珠拿到了这份沉甸甸的个人承包合同,此刻,他感到,他生命的春天到来了!
躬身自亲“归隐”山林
种下希望捧出绿色
政策的松动、完善,激发了他极大的劳动热情,从此,荒山、荒坡和200公顷水湿地里,种下了他新的梦想
1988年,杨庆珠所隶属的苇河林业局被国家确认为改革试验区。这时,杨庆珠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又与林业局签订了为期20年的《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并进行了公证。其实这份合同当时并没有触及到产权和资本的归属问题,但还是给20年前的杨庆珠吃了定心丸。
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深情都倾注给了九公里林场。到目前为止,他自费种的100万株树中已经有40多万株成材,其中杨树的胸径已超过0.5米。人工林木材蓄积量累计增加3.5万多立方米。23年来,杨庆珠承包看护的林子,没着过一把火,没丢过一棵树。
山上的树种满了。杨庆珠决定带领家人开垦山脚下那野草丛生的200公顷水湿地。从1989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的初春,他都会带着家人站在没膝的冰水里挖沟、开荒。目前,这片水湿地里已植树1000亩,已有成林水曲柳47000棵,开垦农田300亩。而这300亩农田就是杨庆珠一家人的饭碗,为了有更多的钱开荒、种树,他们仍过着清贫的生活,但那满目的青山、绿树让他看到了富裕的希望。
自家林子“困住”自己
明晰产权任重道远
随着森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杨庆珠家庭林场产权主体不明晰,资产界限不清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他祈盼着林权证,祈盼着主管部门给他一个明确的答案
杨庆珠承包荒山27年,成为龙江造民有林的先行者;他没用国家一分钱,植树100多万棵,使方圆743公顷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座绿色宝库。但20多年来,他与林业局签的协议只强调了经营权,现在自己种的树成材了,可杨庆珠一家只能望“树”兴叹。
这是因为他个人拥有的那片林子,在1998年的时候被林业局划入了重点国有林区的公益林。对待公益林,国家的政策是严禁采伐。由此而引发的苦恼是,眼见成熟的树不能伐,眼见病倒树不能清理,眼见树挤树不能抚育。按市场价格算来,杨庆珠名下有这么多的树,他应该是个千万富翁了,可因为没有林权证,他只能一贫如洗。
杨庆珠和30年前大多数勇敢的“弄潮儿”一样,懵懂地迈进市场经济的大潮里,30年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而杨庆珠因为没有及时地思考并在合同里触及产权问题,今天终于被自己造的林子困住了。
而目前,让杨庆珠更苦恼的是,20年前他与林业局签订的《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已经到期,虽然按照物权法规定,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优先续签合同。
但在新合同里,相关部门却增加了一些让杨庆珠迈不过去的“门槛”:如对于非林项目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经营,200公顷水湿地里不能再林粮间种,要全部退耕还林。这就意味着没有工资、没有护林费、不能伐树的杨庆珠一家,从此也不能从地里“找食”了。如果不再续签合同,1999年后杨庆珠种下的47000棵没有划归国有公益林的树苗,就要移走。
风中,杨庆珠久久地望着那几万棵命运多舛的树苗,出路何在?
尾声
《物权法》的颁布让私有财产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新《劳动法》又将劳动价值提高到至高地位;比农村改革晚了近30年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在我省伊春拉开了帷幕;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正走上更规范的市场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一切还不足以照亮杨庆珠那黯然的双目吗?让我们祝福他吧,这个满怀激情勇敢地敲响林业改革第一鼓的老人,这个为我们的共和国奉献了一片青山的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