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张望朝:《百家讲坛》又一龙江人
2008-07-10 12:14: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孙彩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如果说是易中天火了《百家讲坛》,那么说张望朝火了东北的“红色英雄”并不为过。 

  今年6月30日开始,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登陆讲坛,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红色英雄的特别关注。而独辟这个“红色讲坛”的主讲人——省委政法委调研员、作家张望朝,也再一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圆儿时“英雄梦”

  初见张望朝,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只是稍与电视里讲坛上的张望朝有些不同的是,已过不惑之年的张望朝华发早生,这倒与意象中的作家形象很吻合——若不是常年熬神费力地创作,怎会有那么多的小说、剧本、纪实文学作品涌世? 

  《最后一枪》、《后爹》、《神刀》等小小说的先后发表、获奖,使他在文学圈子里小有声名;加之话剧《末日与新生》,报告文学《齐齐哈尔的愤怒》,中篇小说《高考前那些事》,长篇小说《刑事》等多部作品的出炉,使他立身作家行列。对英雄的诠释、对法治的探析是他文学创作的主打内容。

  张望朝相信“勤勉+天才”是成功的秘诀,但仍向记者感慨“现在少有人看小说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另辟新境,开始了上电视讲坛的另一条之路。 

  说起如何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又如何专讲杨子荣、杨靖宇等“红色英雄”,张望朝简单概括为,一是自己对他们熟悉,二是和自己从事的调研工作相关。其实,他是在圆自己的英雄梦。 

  和那个时代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从敢杀敢当的英雄,到斗智斗勇的英雄,再到宏图大略、舍生忘死的英雄,他的梦随着年龄的增长,英雄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内涵。当终于认识到现实中做英雄不易后,张望朝开始诉求于文学,觉得成不了英雄,可以向往英雄,可以向人们评说英雄。

  赋予英雄真实情感

  生长于牡丹江的张望朝,心目中的第一个英雄就是杨子荣。

  牡丹江是杨子荣战斗过的地方,邻里乡间有关杨子荣的故事丰富而传奇。上大学后,学修法律的张望朝,每每看到与杨子荣、座山雕等有关的资料,总是认真收集起来。做了政法调研工作后,他更有机会对党史及相关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张望朝认为杨子荣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是生活中真真实实的有志男儿。包括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他们是普通人,但都是家乡的大英雄,更是咱中华民族的红色英雄。在张望朝的心中,英雄不需完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一定要有大爱大勇大志。成了作家的张望朝,常常利用突出的演讲口才力推自己的“英雄观”。于是他被《百家讲坛》“海选”了出来,用张望朝的话说,他与央视“一拍即合”,百家讲坛“主讲人”只有高校教师或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定位”也从此改变。 

  在省委政法委门口的警卫室,记者和张望朝说起这些,他静如止水,似乎这个“新闻”已成过去式,反过来问记者为什么要采访。其实,他对不仅把黑龙江的红色英雄从过去的小说、戏剧等文学形象还原成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开辟了一个新思路,即如何把我省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更好挖掘、利用和宣传的思路。

  做不一样的传播者

  张望朝曾预言《百家讲坛》可能催生一个新的职业:大众文化电视传播人。他说,这种人要有教授的学养、明星的风采和主持人的口才,而自己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其实,张望朝就是借助这三方面素质,成全了自己的文化传播使者的夙愿。 

  受当大学教授的叔叔影响,张望朝从小就迷上了古诗,很崇拜李白的浪漫、豪气与霸气。到十几岁的时候,自己就能写格律诗了,虽然多为“强说愁”之作,但奠定了他日后创作的基础,而《百家讲坛》推崇自然流畅、见解独到之风这更迎合了张望朝的秉性。他说,上《百家讲坛》讲史,不是说书,更不是戏说、恶搞,因此不仅讲你知道的东西,还要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具有普及性,学术只属于专家,因而文化高于学术。张望朝一再向记者强调,《百家讲坛》是文化讲坛,不是学术讲坛。

  张望朝是幸运的,他说自己找到了工作与爱好的结合点,使自己能“一箭双雕”,兼顾工作和爱好,在调研工作中总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他的想法是尽力挖掘整理这些红色英雄的真实史料,把咱东北的英雄都写出来、讲出去。他还希望咱省的电视节目也开办一个讲坛类的节目,多宣传咱自家的红色英雄们。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