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尽快把哈尔滨建成干净的城市
2008-07-14 10:17:0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4日讯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哈尔滨不仅要大变,而且要快变。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结合迎接大冬会等任务目标,紧紧扭住影响哈尔滨环境面貌的突出问题,实施强有力的集中整治,狠抓工作推进和责任落实,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把能做的工作先做起来,力争按照省委的要求,在大冬会前使哈尔滨的城市环境容貌有一个大的改变。

  (一)以抓责任落实为切入点,切实把建设干净城市当作硬任务来抓。必须首先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科学的考评体系和严肃的考核纪律,使各项责任和工作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不仅对市容环卫部门负责的主城区、主干街路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对办事处负责的背街背巷、社区负责的庭院也要有明确的标准。特别要积极推进街道办事处的职能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以城市管理和社会事务为主。要完善考评体系,结合数字城管建设,建立快速反应、量化考核、监督与社会评价到位的考评体系,构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监督考评机制。要探索设立“以奖代投”专项资金,对各区党政主要领导承担的年度城市管理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认定,根据考评结果层层兑现奖惩。要严肃考核,严肃纪律,各单位、部门承担城市环境净化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要纳入有关市直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列为文明单位创建条件以及达标单位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不作为、乱作为的,要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施问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甚至采取组织措施。

  (二)以抓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真正把产生污染的根源治理好。一是对超高土的清理工作,制定专项标准,对绿岛、绿地、花坛、分车带进行全面清理,彻底解决绿地内超高土问题,对绿地内垃圾杂物及时清理、清运,还要做到防止反复。二是抓好建筑残土密闭清洁运输管理和施工现场环境治理,强化拆迁,开槽、建筑工地定点定时管控,严格执行残土车辆密闭运输,严禁驶出工地车辆夹带泥土上路,从源头上控制泥土进入市区街路,解决好扬尘、泥水问题。三是抓好垃圾收运净化工程的实施,努力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垃圾收集、运输的密闭化、洁净化。四是抓好市场摊区管理,有条件的马路市场要退路进厅,遏制和规范店外经营行为,清理取缔无证商贩,清除街面污染源。五是抓好牌匾广告管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职能作用,严格审批,加大整顿规范力度,以区为主严厉打击各种乱设宣示物和乱搭乱建、乱摆乱设、乱贴乱画等行为,营造整治良好的视觉环境。

  (三)以抓设施建设为支撑,增强市容环境的承载保障能力。一是要全力消灭城市“裸露地”。市区内现存160余条土路和近300条无排水道路,要加大改造力度,将其列入今后综合整治的重点。二是要加大绿化工作力度。除了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在沿公路、沿江河、沿村屯区域实施规模性绿化外,还要在老城区结合棚区改造,采取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办法,千方百计增加绿量;在群力、松北等新区和工河沿线、滩涂地带,要实施成片绿化建设,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还要对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和庭院过道、路边石等部位进行处理。三是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从今年起,市、区要筹集资金分批购置扫道车、洗路车、大型清雪车等专业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和保洁水平。要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间,加快制定出台建筑垃圾收费政策,采取多元化融资和政府投资的方式,把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粪便处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四是要抓好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建设。结合小锅炉房并网改造,尽早拔除市区内现有的200多个大小烟囱,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烟尘、油烟、异味、粉尘等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五是消灭庭院前、门前结合部裸露问题。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在管理体制上,着重强化综合协调优势。主要是充分发挥市、区城管委的作用,以后还要延伸到办事处,真正形成市、区、街“三级网络、四级管理”。二是在工作机制上,着重建立360°和365天环境净化作业机制。今年,要力争将城区各出城口、既涉及公路又涉及乡镇管理的区域、二环路、企管道路等纳入市区城市管理范围,实行一体化管理。对现由街道办事处清扫的547条街路,要提高清扫保洁作业质量标准,并将辖区内的背街巷道、居民庭院纳入保洁范围。结合解决环卫临时工人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问题,研究建立保洁质量与工资待遇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保洁质量的提高。三是在运作方式上,着重推行管护作业市场化。力争从今年起,各区在环卫队伍内部实行作业超标,新增道路(广场)的清扫保洁作业全部面向社会招标,选定作业单位;园林绿化养护作业市场化比重,年底要争取达到全市作业总量的20%;启动道桥维修养护作业市场化过作,明年在主干道路和桥梁试行定额承包试点。四是在工作保障上,着重抓好宣传教育。通过出台《哈尔滨市“门前五包”规定》、《哈尔滨市城市环境管理“十不准”规定》,设立“全民洁净日”等措施,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干净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市民群众强化主人意识和爱护环境意识,共建、共管美好家园。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培训、选树典型等方式,深化市容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作者系哈尔滨市政府副市长 王世华)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