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打出强势旅游兴县牌 铧子山魅力征服登山爱好者
2008-07-14 11:08:2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4日讯 7月9日,坐落于哈尔滨市通河县境内的铧子山迎来第三届登山节。从2006年以来,通河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登山节。三年来,登山节已吸引省内外数万名旅游爱好者和登山爱好者。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通河旅游新城的风采,彰显了通河近几年来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弘扬了“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通河精神,体现了通河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励了全县人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和谐通河的建设中来。

  坚定的决心是旅游实现快速发展“加速器”

  通河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全县森林面积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5%以上,水域面积43万亩。境内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泡泽星罗棋布,有冠名山峰57座、大小河流27条、自然泡泽27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100多种,松花江流经县境123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几年来,通河县坚持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规划、多元投入,不断丰富内涵、拓展线路、提高档次,使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了通河县经济发展的亮点。2002年以来,共接待游人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旅游业已发展成为通河县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和2007年,成功举办了两届登山节。仅2007年,接待游人就超过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000多万元。

  旅游要素完善提升了旅游业的综合实力

  2002年以来,通河先后共投资4500多万元,用于旅游开发,加快了通河旅游新城的建设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上,本着“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联,坚持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打造了铧子山森林公园、二龙潭景区、乌拉浑景区、大通河景区,修建了铧子山景区至岔林河漂流景区道路,完成了各景区的电路架设,水、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景区景点建设上,继2006年成功开发铧子山主峰大铧子后,去年以来,又投资2000余万元,重点开发了副峰二铧子。目前已完成60余处景观及5387延长米登山栈道的修建,游人在步步登高的栈道上,可鉴赏无限美景,吸纳参谷灵气,沐浴“天然氧吧”,尽享无穷乐趣。今年初,铧子山森林公园被正式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旅游资源依法有序地开发和利用,通河坚持既放开经营又严格管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方面,严格审批程序,对各旅游定点单位做到监管到位,有计划地加强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技能精良、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队伍。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通河县景区管理条例》、《旅游从业人员守则》及《游人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规范旅游市场,加大了对吃、住、行、游、购、娱的管理,逐步营造了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大环境。

  文化底蕴拓展了旅游内涵和城市辐射空间

  单纯的自然景观只能悦目、难以赏心:缺少文化底蕴的旅游,生命力也不会持久。在景区建设过程中,着力凸显文化内涵。如在铧子山景区开发中,复建了园觉寺,设立了铜佛、卧佛,建设了参仙庙,雕刻了诗林,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体现了“一山三教”的丰富内涵。

  通河有着优美奇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也伴生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如铧子山的传说、人参仙子的故事、岔林河的传说、妖精泡的传说、三棵松的传说等等。它们相映生辉,构成通河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为通河旅游增添了浓重的传奇色彩。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