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搭乘职教发展快车——哈尔滨职业教育备忘录
2008-07-15 17:06:0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5日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距“十一五”末仅剩两年,国家确定的有关职业教育的许多标准哈尔滨市还远未达标,硬性指标仅完成40%。

  基于此,今年上半年,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市政协办公厅,邀请市民盟、市民进、市中华职教社组成调研组,在2007年对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又深入24所职业院校开展调研,并远赴杭州、青岛、沈阳、长春等地学习考察。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七次常委会上,委员们坦诚直言,积极建言。

  调查发现,近年来哈尔滨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等原因,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与东北三省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各项可比性指标仍然偏低。

  现状一 职教经费不及普教十分之一

  调研发现,哈尔滨市尚未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仍低于长春、沈阳等同类城市,更低于哈尔滨市普通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哈尔滨市发展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委员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职普比例到2010年大体相当。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了哈尔滨市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问题尚未改变,截至2007年末,哈尔滨市普通高中生均占地面积为33.9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13.1平方米;职业高中生均占地面积为22.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8.4平方米。这与国家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对比国家有关规定,哈尔滨市中职学校占地和建筑面积标准不达标率为63%。市属中职学校中,没有校内实习基地的占49%,没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占58%,即使已经建立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仪器也相当落后,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模式的需要。


 

  现状二 职普比例不及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国家规定,职普招生比例国家标准为1?誜1,目前沈阳市职普比例为1?誜1,长春为4.8?誜5.2,哈尔滨市仅为3.5?誜6.5,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委员认为,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需对职业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杭州、沈阳等地围绕职业教育在政府主导和部门形成合力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如杭州、青岛等城市出台政策,把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包括技校、中专及民办职业学校)统一列入招生计划,并按照职普比例1?誜1招生,职业教育生源得到了有效保证。哈尔滨市的统筹力度相对不够,政策支持相对不到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条块分割、交叉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职高抢夺生源、职教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等问题还十分严重。

  现状三 综合性实训基地至今为零

  对比国家相关规定,哈尔滨市中职学校占地和建筑面积标准不达标的占63%,市属中职学校中,没有校内实习基地的占49%,没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占58%,即使已经建立实训基地的,设备和仪器也相当落后。2006年省批准哈尔滨市建设的1个综合性、2个区域性、12个专业性实训基地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由于各类职业学校受场地,设施所限,现有教学实践培训设备无法满足学生实际操作需要,几十个学生围着一台机床,一天实习只有短时间能实际操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为使学生能得到实习机会,只能凭关系、靠感情、四处奔跑、到处联系。

  委员认为,职业学校显著特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是职业教育的致命“硬伤”。哈尔滨市应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将综合性实训基地、区域性实训基地和专业性实训基地的规划落到实处,“十一五”前应完成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如能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并达到标准,可获每年1000万元的省专项经费支持,哈尔滨市要抓住机遇,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尽快实现。


 

  现状四 60%学生进入职校“迫于无奈”

  中华职教社哈尔滨市分社对2007年就读职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主动选择职业学校的比例为15%,家长主动选择职业学校占23%,因学习成绩不好或家庭贫困选择职业学校的占60%。

  委员认为,受中国固有的“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影响,使得社会上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现在随着高校扩招而产生了“催化效应”,这种现象进一步升温。哈尔滨市今年在计划招生中,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增加了1700名,这使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更加困难,使职业教育相对更受冷落。

  委员认为,哈尔滨市高职发展中推行的“三不一高”(不迁户口,不发教育部统一签发的毕业证书,不发派遣证,高收费)政策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在招生程序上,实行普高先招、中职后招的办法,也带有明显的“厚此薄彼”的色彩。这些做法,强化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陋习陈见,对职业教育产生无形的压力和消极影响。

  现状五 专业设置失衡重复现象普遍

  调查发现,由于职业教育学校缺乏服务意识,专业设置失衡和重复现象非常普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第二产业重点专业严重缺乏,已严重影响哈尔滨市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足够数量的后备人才。

  2007年,哈尔滨市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上虽有调整,但总体变化不大。仅从城区来看,各中职学校共有电脑艺术、工科、服务等三大类近150个专业,专业重复设置比较突出。由于学校数量多,专业设置失衡和重复,导致恶性竞争存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哈市78所中职学校就有51所学校开设此专业,不改变这种现状,不利专业做大做强做精,客观上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哈尔滨市技术工人缺口将达8万人左右,特别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哈尔滨市每年机床、船舶、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行业技术人才缺口近两万。这说明,目前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中,缺少与老工业基地建设配套的相关专业,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适应当前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要。为此,哈尔滨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摒弃那些过时的、不适应现实和未来需求的专业,积极研究开发并举办企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让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后真正达到学有所用。

  现状六 80%专业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师训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调查发现,哈尔滨市职业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市属中职学校中,半数以上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未达到标准,80%的专业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33%的学校没有“双师型”教师。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人数偏低,文化课教师相对人数较多。

  委员认为,职业学校教师进出口不畅,学校没有完全的用人自主权,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灵活用人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各职业学校的教师录用还大多由人事部门管理,往往通过考试方式录用,这种做法容易将那些学历不高、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限制到门外,而招进来的很多却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如哈尔滨市某职业学校的调酒专业想招录一名省级品酒师就因为这些限制无法录用。建议一

  确立职业教育重要战略地位

  市政协常委会认为,哈尔滨市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壮大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哈尔滨市每年应新增技术工人6万人,高级技术工人缺口近1万人,中、初级技术工人缺口近3万人。哈尔滨市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不仅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建设和谐哈尔滨的重要举措。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哈尔滨市应下大力气,以抓“普九”之决心,切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到政府的重要工作上来,积极搭乘国家“十一五”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快车,打破常规,打好攻坚战,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议二 制定职教发展地方法规

  从外地经验看,抓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加强领导,全面统筹。福州、温州、杭州等城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合作,打破部门限制,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做法都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哈尔滨市应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财政经费投入、职业资格标准、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监督、引入竞争机制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即尽快发挥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发挥市教育局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牵头作用,针对职业教育现状研究制定哈尔滨市职普协调发展的政策及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及《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条例》,尽快研究制定哈尔滨市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建议三 打捆整合职教资源

  常委会建议,哈尔滨市应抓紧进行职教资源整合,出台政策,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对其闲置资源加大重组和资产变现力度。可学习借鉴杭州等城市由财政会同教育、劳动部门将资源整合与中职示范学校建设统一打捆、予以一定贴息补助的做法;立足老工业基地建设实际,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福州、厦门、温州等城市采取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加强管理,避免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重复和资源浪费的经验对哈尔滨市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聚合优势,积极打造哈尔滨市职业教育高地,“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亿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哈尔滨市应千方百计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有计划地做大做强市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师学院和市轻工业学校、一职、二职等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职业院校,确保哈尔滨市至少有一所学校进入国家职业教育“211”工程示范学校行列。同时,大力推广北方技工学校等学校办学经验,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推进跨地区、跨省市联合办学。

  建议四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常委会认为,哈尔滨市应确保职业教育经费逐年大幅度增长,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学习长春、青岛等城市以创新投资模式为基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渠道投入机制的经验,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资金向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结合、具有地域辐射作用的装备制造业、医药技术、绿色产品加工等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创新机制,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办学观念和办学方针,以提高受教育者岗位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加强内部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打造教学品牌和特色课程;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习青岛、长春等城市开通绿色通道,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专业教师的经验和沈阳市实行“双师型”教师资源共享等方面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哈尔滨市招聘教师、吸引优秀技能人才以及企办、民办教师待遇问题等新政策,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服务于职业教育的绿色通道,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选拔适合于职业学校教学的专门人才。订单培养确保就业98%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日前举行的供需见面会上,100多家用人单位带着700多个岗位,一天抢走600多名毕业生。实施“订单培养”,第二职业中学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有些专业达到了100%,就业稳定率达到了80%以上,一些专业毕业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为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解决企业用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二职有效地实施了四项工程:即实习就业联动工程,通过开展不同规模的供需见面会、校内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构建起就业绿色通道;订单培养工程,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采取“顶岗实习”、“双向选择”、“学训结合”等培养方式,为企业实施“量身定做”的毕业生订单培养;职业指导工程,把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职后服务工程,坚持和实施了对学生上岗后的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后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就业的长效机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