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6日讯 每一个牡丹江人,如今都在惊叹和品味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整洁、越来越漂亮,更体现在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改观和整个城市精神品格的完善等深层次意义上。
许多人没有想到,一项“城乡洁净工程”所改变的,不单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更为这座城市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丰富的活力。
从“边陲小城”到“全国宜居城市”
2007年年初,在牡丹江市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党代会后不久,市委书记徐广国提议,在全市大力开展“城乡洁净工程”活动,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实力、城市活力、文明魅力的刚柔相济、同频共振。
一年来,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更多的困难群体告别了棚户区,住上新屋子、暖屋子,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新建和整修了大街小巷的道路,整顿和治理了交通秩序,街路宽了,平整了,通畅了,市民出行方便了,心情也舒畅了;进行大批量的街道路灯、楼体霓虹灯以及小区楼道照明灯的安装、维护和管理,夜晚出行的人们更安全了……
牡丹江市新购买的城市清洁用车。张克非摄
如今的牡丹江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
环境的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7年,牡丹江市旅游收入实现33.4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2.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74亿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3.3亿元,增长32.8%,居全省第一。
“城乡洁净工程”因此也成为了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环境的“美化工程”、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领导干部的“务实工程”、市民的“素质提升工程”。
有形之手惠及百姓
2007年,在充分调研和集中各部门智慧的基础上,牡丹江市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城乡洁净工程”三年实施纲要,对整治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创造性地确立了五个子工程,即:改变城市形象的“四化工程”;改变农村面貌的“五清五改工程”;改变交通秩序的“交通畅通工程”;改变旅游环境的“旅游形象工程”;改变机关环境和干部作风的“机关亮化工程”。2008年,为了让广大城乡居民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看到绿色花草树木,增加了“蓝天碧水工程”。
市委书记徐广国、市长张晶川挂帅市城乡洁净工程领导小组,有关领导亲自主抓,各部门通力协作,六个子工程全面铺开,全市上下想实招、办实事,用有形之手综合治理城乡多年来的脏乱差,齐心协力建设一个洁净美好的家园。
一桩桩、一件件,一条条,都是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受益的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市城乡洁净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会和舆论反映的问题,给相关责任单位下发督办单,责成限期整改,督察推进,到目前为止已下发督办单21张,所涉及的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许多职能部门和干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参与到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中来。
2007年末,牡丹江市启动了“文明楼道”创建活动,半年来全市已粉刷楼道4449条,涌现出“互助楼道”、“和谐楼道”、“奥运楼道”等各具特色的“文明楼道”100多条。现在,小区里的楼道不仅仅是居民走路的过道,还是增添邻里之间感情的通道,楼道文化同时也为城乡洁净工程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形之手激发活力
随着“城乡洁净工程”的不断深入,一些阻碍城市文明发展的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其中市民文明素质成为制约“城乡洁净工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在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牡丹江市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用无形之手推动活动向深层次迈进。
通过开展“情暖牡丹江——百名道德楷模”推选活动,引领全市人民学习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积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邻居节”活动,打牢城市文明基础,引导市民融入社区、守望相助,建立文明祥和的新社区。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楼道活动,为广大居民群众营造满意、舒适、安全、整洁的居住环境。通过组织市民认养绿地,企业家捐建公共设施,评选十佳“慈善公益”人物等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现在,“城乡洁净工程”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改变城乡面貌,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载体。广大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其中的热情不断高涨,关注环境治理的人越来越多,对脏乱差以及不文明行为自觉进行监督的人越来越多,积极参加社会义工服务的人越来越多。
一年重点治理,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从今年开始,牡丹江市将继续扩大战果,努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城市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到2009年基本改善全市城乡“脏、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