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探秘“中华巴洛克”工程 青红砖用去180多万块
2008-07-16 10:49:27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任清海 温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6日讯 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一期工程将于月末竣工,目前工程已进入倒计时。工程竣工后,将对道外区乃至哈尔滨市经济和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昨天,记者来到中华巴洛克工程施工现场,探访这一保护项目在复建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新闻。

  “修得好,以前就是这样”

  改造更新后的建筑无论是建筑结构和墙体上的雕花,都与改造前一模一样,就连大院墙体匾额上的字都保留了下来,难怪有的“老道外”在故地重游时感叹道:“修得真好,这里以前就是这个样子。”

  新技术加固老房子

  中华巴洛克保护工程从去年6月15日启动腾迁开始,到本月末竣工,要花一年的时间。对原有建筑保护要比新建一栋建筑复杂得多,工期翻了一倍。

  原有的建筑基础经过近百年后,有的已经不稳固,施工前,有关部门制定了多种方案,最终确定了基础加固和墙体支护方案加固墙体。

  尊重红绿灰“三原色”

  据介绍,中华巴洛克保护区在复建过程中,在色彩方面尊重原有的颜色,保持红、绿、灰3种颜色。门框则是钢制的。为什么不用木制门窗?工作人员解释说,一是木制门窗不仅成本高,功能上也很难保证现代商业的需要。塑钢窗因为边过宽,外形看上去与原建筑不协调,最终选择了钢制门窗———看上去风格一致,而且,保护区建成后,要引进商家,钢制门窗更适合商业的需要。


 

  从京城运来青砖红砖

  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一期工程在材料方面与其他工程最大的不同,是大量使用清水青砖和清水红砖。为了与原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在复建时需要大量的清水青砖和清水红砖,这些材料在哈尔滨当地无处采购。于是,工作人员专门从北京运来清水青砖和清水红砖。据统计,该工程仅清水青砖就用了184.84万块,清水红砖用了3.04万块。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几次赴北京,到厂家洽谈,工作人员甚至两次钻进窑洞进行检查,以保证砖的质量。

  原汁原味复制老建筑

  据专家介绍,对于保护区内鉴定为危房、无法保留、只能拆除复建的建筑,有关部门采用精细测绘技术,对原有建筑进行精细测绘,包括建筑上每一处建筑符号都一一进行测绘,再按原样进行复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三道街“德新池”院内墙体上的圆环型的雕花,有的已经脱落了,技术人员按照精细测绘的结果,将圆环进行“复制”,再“移植”到墙体上。这个大院里还有一个“哈尔滨小铺”的匾额,也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在了墙体上。

  有线电视监控全都换

  除了原有老建筑之外,保护区内所有的配套设施全部进行了更换,包括水、电、气、网通、有线电视、监控等,新增给水、排水、供热、煤气、供电、消防等管线15510延长米。其中,仅监控摄像头就安装了21个。由于这里也是城市数字化城管的三级网络,市政部门又在此安装了2个摄像头,使得该保护区内没有任何死角。23个摄像头可以对整个区域施行全覆盖,管理人员通过电视屏幕就可以看到保护区内的每一个角落,使该保护区在防火、安全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保证。

  “中华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其表现特点是大量运用雕刻和壁画进行立面装饰。“中华巴洛克”是西洋“巴洛克”建筑风格与中国建筑艺术在立面装饰技巧上的有机结合,在外立面上保留了巴洛克建筑的精美造型和装饰手法,应用蝙蝠、牡丹、如意、铜钱等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图案装饰,传达福、禄、吉祥之意;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合院格局,院内设有天桥、天井、回廊,具有“前店后宅”的民居商市功能。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