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街路成河 哈尔滨市城区内涝凸显管线老化痼疾
2008-07-17 10:31:0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谭立顺 张同 李巍 丁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车辆在跃兴街50米长的积水路段疾驶。

  学府路与保健路交口处积水成河。

  东北网7月17日讯 16日清晨,哈尔滨市南岗区医大二院门前,学府路这侧辅道俨然变成了大河:整个积水面有七八米宽,最深处已没过公交车大半个车轮。记者了解到,松花江哈尔滨段进入主汛期后,河道型水库“腾库”待汛,城市内涝目前成了防守重点和市民关注的焦点。

  现场走访:一场雨多处街路成河

  15日到16日,哈尔滨市城区普遍降雨,多处地势低洼、路面破损的街路相继发生了积水涝情。对于医大二院门前积水成河一事,南岗区排水公司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这一路段下面并没有排水设施,从去年开始他们就在与附近单位协调准备并管,但却一直没有落实。

  16日,记者来到了太平桥附近,发现道外一侧两个路口都有积水现象。有居民告诉记者,12日这里降过一场急雨,积水达到了半米深。“今天的积水情况不严重,但104路车站台前还是很难走。”大通公司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由于这里地势低洼,遇到中到大雨就涝。

  附近的新滨街曾经遇雨就成河,一侧居民楼地下室经常被淹。“现在还没事,太平大街正在改造,但愿路修好后新滨街和太平大街都不再涝。”哈尔滨市人大代表、华北社区主任余金娥这样说。

  207路公交车的一名司机告诉记者,南直小区位于二商店一侧的桥下积水很严重。“这里明显没有好用的排水系统,现在小车已经过不去了,大型车辆也只能勉强通过。”

  专家详解:内河水涨不会有涝情

  哈尔滨市城区遇到中到大雨就会涝的地点有很多,包括新阳路安发桥两侧、南极街与景阳街交口等地点,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三条内河两侧也是常涝之地。记者来到马家沟太平桥段,看到河道上的水已经涨起了很多。一些居民担心:“去年雨季的时候,河水就漫了上来,今年会不会也是这样啊,这里的排水系统不咋样。”记者来到群力桥附近,看到何家沟的臭水也不太消停,临近顾乡大坝附近积成了不少“小湖”。

  哈尔滨市水务局内河管理办内河科的丁孟龙告诉记者,由于江水水位上涨,内河入江口附近的水位也在升高,进入主汛期后内河管理人员天天巡视、天天检查。“目前还没有发生内涝的迹象,三条内河正在进行清淤,遇到紧急情况清淤队伍就会变成抢险队伍。现在的降雨大多是局部性的,并没有对内河汛情构成威胁。”

  市民担心:江北之危解了江南咋办

  “扩建一道前进堤后,松北新区的防汛防涝之危解除了,江南怎么办?”11日,哈尔滨市水务部门在主汛前四天完成了前进堤扩建段抢险应汛工程,使松北区防汛标准达到了20年一遇,内涝之危也通过湿地和分洪河道解除,但人口密集的江南城区却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记者在二环桥前进路段看到,由于二环桥个别排水管封闭不严,桥上流水不少都从桥板连接处的排水管“喷”出来,一些司机说,雨再大一点儿,这些位置就会形成横向展开的水瀑,让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同样,康安桥涵洞通道、和平桥涵洞通道、八区铁路桥涵洞通道等,无一不是遇雨即堵的地点。

  随着雨水增多,新阳路、地段街等很多地处坡下的临街一楼或半地下室居民,已经开始在家门口垒防水堤或砌拦水墙。哈尔滨市虽然在入汛前就对城市主要部位排水井进行了清理,但由于排水系统并不完善,而且有排水盲点,一些区域还存在管线老化、排水量不足等问题。近期,哈尔滨市降雨量还会增多,如果不强化紧急排水能力,恐怕很多地点都会出现涝情。

  现实压力:城市内涝成防范重点

  据湿地专家介绍,虽然哈尔滨市南北城区近日都降了雨,但由于沿江湿地大面积增加,一半以上地表径流可以被“吸收”,对松花江水位影响不是很大,大顶子山放流调节作用更是减轻了防汛压力。“河道型水库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一期设计保持水位是115米,超过部分会被及时放掉,这不但使‘库区’段水位保持平衡,也使下游段水位丰盈,有效分解上游大量来水带来的压力。”哈尔滨市河道专家闫功臣这样解释,低于设计保持水位从理论上说明哈尔滨市确实在“腾库”待汛,大江防汛暂无忧,城市内涝成了防范重点。

  应急预案:哈尔滨市重点防范25个内涝片

  哈尔滨市供排水集团制定了防汛排涝应急预案,该集团要求内涝重点是排水公司,市区25个内涝片要有应对的措施和办法。第二位重要的是文昌、太平两座污处理厂,其厂区地面偏低,排水不畅,要加强巡视检查。第三位的是供水公司,现在看是长输管线、磨盘山水库所做准备比较充分,根据来水情况做审慎调度,保证市区的用水。还有制水一厂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是取水塔前的堤坝,要指定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对排水公司市区内25个内涝片发生内涝时,各个重点部位要设二名专人值守,昼夜引导车辆、行人,设立警示牌。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