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8日讯 题:畅谈邻里情共话邻居节——黑龙江省邻居节论坛侧记
记者印蕾
黑龙江省邻居节论坛举行 |
畅谈邻里情,共话邻居节。18日,由省文明办、黑龙江东北网络台、生活报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黑龙江省邻居节论坛在省城举行。论坛吸引了专家、学者、“邻居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热情参与,围绕推进“邻居节”活动的深入开展,与会者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现代社会需要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
近年来,居住条件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自主意识、隐私意识、戒备心理大为增强,既不想干预别人的生活,也反对别人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拉大了人们思想感情上的距离,出现了“邻里多年不相识,楼道遭抢无人应”的现象,也形成了自我封闭的“邻里陌路”和“同住一楼老死不相往来”的高楼“鸽笼”效应。有人质疑,在现代社会还需要不需要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
肖群忠教授:现代社会需要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肖群忠教授认为,虽然现代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邻里关系的弱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建设和谐的邻里关系。其必要性和价值在于建设和睦邻里关系是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虽然随着社会生活和居住条件的变化,城市邻里关系越来越淡,但这并不代表人民群众没有和邻里进行交流交往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邻居节”等其它一些方式唤起人们的这种内在需要,“邻居节”活动正是迎合了广大市民的心理需求,突破了“鸽笼效应”,这一突破自我封闭禁锢最有实际意义的社会活动,激发了人们彼此互动的愿望,使精神文明建设惠及广大群众,所以能够一呼百应,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欢迎。此外,和睦邻里关系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落实,邻里社区文明建设更是培养公民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既要热闹也要内涵
“敲门日”、“恳谈日”、“见面日”,引导居民走出家门;邻里百家宴、社区运动会、小区文艺演出、居民才艺展示、邻里携手逛新城,促使居民乐到一起;建立文艺、体育、兴趣协会和团队,开展互赠“邻里亲情卡”、“邻里话荣辱”、“居民论坛”、“寻找社区文明人”和“五手互动”等活动,广大居民群众从见面不相认到相互点点头,从相逢如陌路到主动说说话,从对门不相识到主动帮帮忙。三年来,邻居节活动的载体日益增多,“邻居节”的各项活动可谓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
刘余莉教授:可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邻居节的文化内涵 |
集中推进常态发展
三年来,邻居节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极受居民欢迎。为此,省政协委员袁乐平等曾提出《“邻居节”应该作为市民节日固定下来》的建议。
![]() |
李顺龙教授:邻居节既要热闹 也要内涵 |
![]() |
大兴安岭新林区委宣传部部长任秀艳:邻居节应常态发展 |
邻居节的常态发展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东北林业大学的教授李顺龙认为,举办邻居节活动贵在坚持,要年年办,邻居节不应该有终点。通过坚持不懈才能在全社会逐步培养一种沟通、理解、和谐、互助、奉献的氛围。邻居节是一扇大门,开启了新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沟通渠道和崭新的社会和谐意识。每年邻居节的集中活动可以有结束日,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不应有结束日,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大兴安岭新林区委宣传部部长任秀艳认为,邻居节活动目前仍存在集中时段、集中区域、集中内容的特点,常态发展力量仍显弱小。形成常态发展态势应在形成邻里公约规范邻里行为基础上,把邻居节活动贯彻到“道德模范”、“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团队”评选中,纳入到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城市考评体系里,促使其目的化、目标化,实现科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