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暑假“看护班”有多少能让家长放心?
2008-07-20 10:09:0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张巍 赵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0日讯 21日,哈尔滨市十余万小学生就要开始他们的暑假生活。面对暑假的来临,家长和孩子都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于双职工的家庭来说,孩子一放假就意味着孩子将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不安全,带到单位影响工作,去培训班孩子不情愿,于是有相当多的家长将孩子就近送到“看护班”。家长想为孩子找到一个条件好、还能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场所,而孩子则想找到自己喜欢的假期去处,针对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假期“看护班”也在近几年里蓬勃发展起来。哈尔滨市暑期“看护班”到底如何呢?记者以普通家长的身份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四个区内的近10个大大小小的暑假“看护班”,体验哈尔滨市遍布居民楼里的“看护班”的真实现状。

  部分“看护班”现状学习光线暗活动空间小

  记者在连日的走访中发现,大多的暑假“看护班”都开在居民楼里,一套普通的两居室居民住宅就可以成为容纳十几个孩子的“看护班”。光线不好、室内陈设简陋是大多“看护班”不能回避的现状之一。

  记者在道外区大同小学校附近的一栋居民楼外看到,2楼和3楼的窗户外均贴有“看护班”的宣传广告。记者随后以给孩子找“看护班”的名义走进开在道外区北新街一栋居民楼2楼的“看护班”。这个“看护班”一共有3个房间,一个房间实际上就是主人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一个双人床,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学习用的破旧的桌子,另外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内摆了8张双人课桌。旧课桌上的漆已经斑驳不堪,有的桌椅已经有些摇晃。五六个七八岁的孩子正坐在地上玩耍。由于是老楼,楼层较低,屋内光线昏暗。随后,记者又来到该栋楼的3楼一家名为阳光的“看护班”。接待记者的是一名自称是姜老师的女士,记者看到该“看护班”还没有学生,整间房间内陈设也十分简单,墙上挂着孩子画的图画,3个房间里分别摆着白色的书桌,室内空间也极其狭小和简单,据自称为姜老师的人讲,他们每个假期只招收10个孩子,主要是辅导孩子作业,每天中午管一顿饭。

  厨房苍蝇飞脏水溅一地

  狭小的厨房、杂乱的厨具和没有消毒用品是家庭式“看护班”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

  在道外区北新街一栋居民楼2楼的“看护班”记者看到,在狭小的厨房里厨具堆放杂乱,厨房的案板上放着一盆土豆丝,几只苍蝇正在上面飞舞,地上放着一盆漂着菜叶的黑水,水黑得已经无法看到盆底的颜色,地上湿了一片。在这个厨房里记者没有看到任何消毒用品。而在该楼3楼的“看护班”同样是简陋的厨房设备,连一件消毒用品都没有。南岗区阿什河街上的一家“看护班”,其厨房与厕所相连,站在厨房门口就可以闻到从厕所飘来的气味。厨房的空间非常小,锅台、案板、冰箱各占一面墙,剩下的空间仅可以容纳一两个人,没有消毒用品。记者看到这些在居民楼里开设的“看护班”的厨房与普通家庭的厨房无异,都不具备卫生消毒设施且锅台灶具布满油污。

  自称是“老师”实际是“厨师”

  在道外区大同校对面的居民楼里的一家“看护班”,当记者请自称为老师的负责人出示师资证明时,他却说自己不是老师,只负责给孩子做做饭,不过是个“厨师”,至于孩子们的学习另有其他老师负责。而记者在“看护班”并未见到其他成人,并亲耳听到班里的六七个孩子叫这个“厨师”为“老师”。在香坊区公滨路上一家“看护班”,一个自称是某小学在职老师的吴老师正在给班里的学生们补课。见记者询问“看护班”的情况,便抽空对记者说:“我是在职教师,主要辅导孩子的假期作业,如果想补习下学期的课程也可以。”但这个吴老师始终没有向记者出示自己的教师资格证,也没说清她到底是哪个学校的在职老师,只给记者留下一个联系电话,便又匆匆进屋给“看护班”里的孩子们讲课去了。而在香安街的一家名为香安文化辅导中心内,王老师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当记者问到该中心的老师是否是正规学校的老师时,王老师说:“我们中心大部分的老师都来自各个学校的在职老师,也有一部分老师是师范学校毕业的。”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道里区经纬六道街2号一家假期辅导班,辅导班的王老师自称已经开了十多年的“看护班”了,原来在道外开,今年刚刚搬到道里。除了辅导假期作业外,他们还可以预教下学期的新课程,补课老师是在重点学校任教多年的名师,但事实真像这些“老师”宣传的那样吗?无从考证。

  名为“看护班”没人管安全

  记者走访的十余家“看护班”中有近一半的“看护班”大门或是虚掩或是根本没关,外人可以轻易地推门而入,如果有歹徒潜进来,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那些开设在文化学校里的“看护班”,更是无人看门。记者甚至可以在整个文化学校走来逛去,没有任何人加以阻拦,即便有人问一句:“你找谁?”你只要随便答一句就可过关。

  除了门户安全外,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外出活动时的人身安全。记者发现,只有很少的“看护班”有固定的户外活动场地,很多开在居民楼里的“看护班”,都是临街住宅,学生一出单元门就要面对车来车往的大街,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很多“看护班”害怕学生户外活动不安全,甚至取消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孩子们只能一整天憋在几十平米的小屋内,电视声、打闹声、学习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十分的刺耳。而这种居家“看护班”,一般只有1-2个成人却要看管十几名学生,学生的年级又从一年到五年不等,学生间很容易出现打闹现象,如果老师照顾不到就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

  收费没标准一天差15元

  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大多数“看护班”的价钱都是在10元-25元间之间。这些家庭式的“看护班”所提供的午餐少则一两个菜一汤,多则三四个菜一汤,大多没有固定食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的“看护班”除了看着写作业外,还教一些绘画、奥数等额外内容。如果孩子需要提前学习下学期的课程,家长还需另外交费。费用要根据“看护班”的大小、补习的内容和所任课的老师情况而定,而其收费也没有固定标准,都是相互参照着收。有的一天只收10元,有的一天要收25元,而这些“看护班”的条件都是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就是你家教画画,我家教英语,你家两个菜,我家4个菜。在银行工作的李女士将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道里区一家“看护班”,她说:“‘看护班’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便宜的家庭式‘看护班’各方面条件都差,而我女儿去的那家‘看护班’是依托一家幼儿园开的看护托管基地。那里将孩子们一周食谱都公布张贴出来,孩子们吃饭有单独的餐厅,餐具有专业的消毒设备进行消毒,但费用也相对高一些,按月交450元/月,按天25元/天。但这样的‘看护班’相对能让我放心一些。”

  记者走访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假期“看护班”都没有设置送子车,主要原因就是假期内的“看护班”一般都是附近居民送来的,都不用车接车送,而小型的“看护班”根本没有能力承担送子车的费用。“看护班”规定家长早8晚5的接送孩子,在被访的“看护班”中,仅有南岗区一曼街上的一所文化学校可以为孩子提供住宿,需住宿的孩子要另收费用。“看护班”

  问题多多招生噱头多只为蒙家长

  记者经过几天的采访调查了解到,一些家庭“看护班”为了招生,有的打出补课的招牌,奥数、英语、理化无所不能,有的打出书法、绘画特长培养,还有的打出诗词歌赋等花样吸引家长。而最吸引家长的还是那些既辅导假期作业,复习上学期课程,还能提前学习下学期的功课的“看护班”。如此看来,“看护班”俨然成了无所不能的“文化学校”和校外“补课班”,只要家长需要,他们甚至什么都敢教。

  记者称自己工作忙,假期无暇照顾孩子,所以想找家“看护班”看孩子,只要干净、安全就行。办了多年“看护班”的“赵老师”却对记者说:“现在像你这样的家长太少了。以前的家长送孩子来,就图个有人看。现在家长要求可多了,孩子要吃好、玩好、更得学好。现在开‘看护班’的如果不加些文化辅导或是书法绘画等内容,家长不买账。再者,现在居民区里开‘看护班’的多了,如果你的班只看孩子不教课,家长一般不会选。”

  非专业教师误平民子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的“看护班”都是打着某某学校在校老师和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来迷惑家长们。许多家长也开始质疑“看护班”的教育水平。在走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一个家长也正在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暑假“补课班”,这个家长说:“虽然‘看护班’都称辅导功课的人是教师或大学生,但家长无从验证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如果是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辅导孩子,我觉得这比食品卫生的隐患更可怕。虽然贵一点,但我宁肯把孩子送到能给孩子补习英文或数学等课程的补课班,这要比单纯辅导功课的‘看护班’好一些。”

  记者了解到,目前,开办“看护班”的门槛较低,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只要有套住房就可以开班。一个假期就能收入两三千元,对低收入人群很有吸引力。家庭式“看护班”里的老师有的是退休人员,或是下岗职工和没工作的家庭主妇,他们集做饭辅导功课为一身,又当厨师又当“老师”。有些相对正规的“看护班”会聘请一个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或是师范毕业生代教,极少数会有在校老师兼职。

  教育专家认为,若由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未具有教师资格的人辅导学生做作业,将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影响,现在的老师都向专业化发展,没有教师资格的托管只能是代管,不能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非专业人士多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心理问题,以为一些好动、看似调皮的孩子就是不听话,对他们呼喝、甚至出现打骂的情况,既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的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

  记者发现,开在居民楼里的“看护班”,大的是三居室,小的只有一居室。记者注意到,被访的所有家庭式“看护班”都没有悬挂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业人员也没有佩戴相关的健康证,没有穿工作服。几乎全部“看护班”的厨房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一个家长向记者反映说,他曾为孩子找了7家“看护班”,但是却没有选出一家放心的。“这些‘看护班’选购的食品原材料,多从早、夜市采购,他们常买一些烂菜烂水果,回来后削一削就成了新鲜的果蔬,很难保证这些人为了利益不从不法商贩处购入伪劣食品。这太不安全了。”家长担忧地说。

  的确,这些没手续的“看护班”不但室内空间狭小,学习环境拥挤,而且孩子们的饮食安全更没有保证,由于工作人员少,吃饭以后厨房没人收拾,锅碗瓢盆、剩菜剩饭扔在一起,厨房里杂乱不堪。用后的餐具无处消毒,不能分餐。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的身体是否健康,有无传染病就更不得而知了。除此之外,孩子的安全是家长另一个比较担忧的问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托管班老师安全意识薄弱,对托管小孩看管不细心,对陌生人的出入也缺乏防范。

  “看护班”生意“三不管”行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哈尔滨市所谓的假期“看护班”绝大多数分布在学校周围和居民密集地区,大多不挂牌,更没有任何经营手续。他们招生的方法多为放假前到学校门口发传单或是将“看护”字样贴在凉台的门窗上。只要有空房子,弄些破桌椅,有个做饭的,再找个“老师”,一个家庭“看护班”就开班了。

  针对“看护班”的诸多问题,记者找到教育、工商、卫生防疫等部门。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称,居民区里的“看护班”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我们可以配合教育部门进行打击查处。另外,对于开办“看护班”是否应到卫生部门办理卫生许可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也没有任何一个“看护班”到我们这办理卫生许可证。按照卫生安全要求,经营餐饮服务的单位,规模最小也要有两个食品加工间,而目前的“看护班”大多用自己家厨房为学生供应午餐,显然不能达到卫生安全的要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行业卫生标准。如此看来,这家庭“看护班”不属于与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实属学生饮食安全的盲区。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目前国家对“看护班”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可以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具体需要什么审批,要根据申请人申请的形式、种类,各区工商局酌情办理。对黑“看护班”,目前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只有取缔,但取缔不属于行政处罚。取缔仅仅是将“黑班”打散,无疑是一种既往不咎的态度,对业主不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一边是工商部门忙着取缔黑“看护班”,另一边新的黑“看护班”又层出不穷。所以对黑“看护班”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罚没违法所得,但目前仍无法可依。

  哈尔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哈尔滨市内的各大文化学校都属于教育部门的管辖范围,但家庭作坊式的假期“看护班”或是托管班大都属于“黑班”,而教育部门坚决禁止各在校老师在“看护班”内任教,如果任教一律属于违禁范围内授课。


市场需求大 催生“看护班”

    记者调查时发现,为了避免孩子无人照看而出现安全问题,竟有90%的家长在假期里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和“看护班”。如果说家长信任这些非正规的“看护班”,不如说是家长是在无奈下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看护班”。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和爱人工作都很忙,老人又不在身边,孩子一放假到哪去,就是他们最愁的事儿。他们都是工薪族,又请不起保姆,只能把孩子送“看护班”。最起码让孩子中午有顿热饭吃,有人看着写作业就行。孙女士也有同样的困扰,她儿子今年上学,往年假期没人看,可以让孩子继续上幼儿园。今年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了,这个暑假没处放了,只能让他去“看护班”。可孙女士考察了好几个“看护班”都觉得条件不好,怕孩子吃不好。权衡再三,她选择了一个离家近的“看护班”,可孩子去了一天就拉肚子了。但考虑接送方便,这个“看护班”的条件相对好些,她还是狠心将儿子送去了。

    事实上,层出不穷的假期“看护班”就是抓住了孩子放假家长犯愁的心理。让孩子到外面玩,怕出伤害事故;让孩子上网吧,怕孩子染上网瘾;把孩子关在家中,又怕孩子性格孤僻。相比之下,让孩子去“看护班”,就成了家长无奈之中的最后选择。采访中,家长们都表现出对这些在居民楼里开办的,未办理卫生许可等相关手续,甚至连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也无处核查,教师的能力水平、卫生环境、饮食质量等的担忧。而有些相对正规的依托文化学校开办的“看护班”,收费又较高,每个月四五百元的费用,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又是一笔不少的开销。家长们既担心孩子受伤,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只能在这些非正规的家庭“看护班”里“矬子拔大个儿”了。家长们明知有些居民楼里的“看护班”是没有手续的“黑”班,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仍要把孩子送去。家长的这种无奈选择,完全反映出哈尔滨市青少年课外活动的空白。“看护班”

    究竟该咋办? 据了解,哈尔滨市有小学生十余万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假期都要在“看护班”度过,而这些居民区里的“看护班”却隐藏着许多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缺少法规制约和行业指导管理,相关部门疏于监管无形中成为这些家庭“看护班”得以生存和蓬勃发展的“保障”。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他们对假期“看护班”的需求可谓迫切,但是社会上的“看护班”良莠不齐,又让家长难以放心。到底让家长又爱又恨的“看护班”该怎么办,有谁来办?

    学校兼看护 家长最放心

    记者在经纬小学门口调查了20名接孩子的家长,其中有15名家长明确告诉记者,希望找学校开办的“看护班”监管孩子。做生意的王女士表示,她和丈夫少没有时间照顾儿子,每到寒暑假,也只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中。家长每半小时就往家里打一个电话,对儿子实行“遥控”。孩子一个人在家,大多时间都是看电视节目,孩子没有了家长的约束还会长时间地上网。不仅荒废了时间,而且对视力大有影响。如果在假期,也能把孩子送进学校,这让家长既省心又安心。如果学校能开办“校园看护班”,不但给家长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由学校的老师照看孩子,家长们也比较放心,孩子在熟悉的校园也会过得舒服。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如果学校能在假期把有需要的孩子组织起来,由专职老师进行统一看护,孩子们既能玩又能学,这种学校里的“看护班”才是让家长最放心的“看护班”。家长们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有关部门能对“看护班”进行切实的监管,提升准入门槛,为孩子们的健康安全把关。

  大多数学校 不愿冒风险

    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假期由学校看管孩子,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任何规定,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没有要求,学校在这方面也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处于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原因,哈市各个中小学也不提倡在假期内举办各类“看护班”。许多学校也表示,假期开办“校园看护班”确实很好,能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也能防止孩子步入不良场所。但是从安全角度的考虑,放假期间把学生召集到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大多数学校都不愿意冒这个险。

  专家提建议 规范“看护班”

    记者了解到,早在一年前,哈尔滨市香坊区民生路小学就在假期免费办“看护班”。不但解决了家长们的实际问题,还能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的假期。这一举措,曾得到了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好评,主管部门曾称民生路小学的做法值得提倡,各学校应该学习。

    一些家长和老师表示,目前社会上的托管机构良莠不齐,希望今后能通过审批定出一套标准,如人员资格、人数配备,使其达到规范化。假期“管”孩子,不只是父母和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专家建议,社区可出面组织招聘相关教育工作者来实施假期片区内孩子的“看护”教育工作。应该让学校和社区共同担当托管看护孩子的责任,由学校建立假期“看护班”等,并制定相关收费标准,开辟专用的学习室和活动室,完善孩子托管服务;其次,社区为学校的补充,利用社区文化中心等设立“社区儿童托管站”,聘用社工及志愿者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让孩子假期有个好去处,让家长不再为孩子的假期安全担忧。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