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松浦大桥工程采用十项国内先进技术
2008-07-20 20:26: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晓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0日讯(记者 孙晓锐) 记者20日从哈尔滨市建委了解到,日前开工的松浦大桥工程松浦大桥是由江中主塔斜拉叠合梁、滩岛移动模架连续梁和北汊悬浇变截面连续梁等多种结构形式组成的超大型跨江大桥,也是位于严寒地区的哈尔滨市首次自行组织建设的大桥。为搞好大桥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将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和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课题研究。

  自平衡法工程桩承载力检测技术

  在松浦大桥工程桩中首次采用自平衡法进行大孔径工程单桩承载力试验,该方法既节省试验费用,又不占用场地,试验桩可做工程桩使用,该项试验对指导哈尔滨市今后大孔径灌注桩工程桩基检测具有突出的作用。

  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技术

  在松浦大桥南引桥采用静载法对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进行极限承载力试验,这是哈尔滨市工程界首次进行的试验项目,其试验结果对指导哈尔滨市沿江地区工程建设采用大口径大承载力桩基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大孔径变截面超长桩技术

  大桥的主塔基础采用了大孔径变截面超长桩,桩长95米,上桩径2.5米,下桩径2米。既满足冰体撞力、水流推力和桩身强度要求,又可节约工程造价,提高基础承载力。

  大体积砼施工水化热的控制技术

  在主塔承台施工中,砼达6000立方米,采取合理调整砼配合比、掺外加剂和冷却管等方法控制大体积砼水化热,确保砼的浇筑质量。

  160米高钻石型塔柱的爬模施工技术

  该技术的难点在于,在东北地区首次采用变截面空箱斜向爬模连续节段施工技术。

  高寒地区大跨度钢砼叠合梁技术

  在我国高寒地区钢砼叠合梁的制造、安装和使用中,两种材料能否共同工作是一难题,采用高标号砼、合理的钢梁焊接技术和构造措施,确保砼板与钢梁的可靠连接,使其具有能够适应哈尔滨市高寒期的工作机理要求。

  移动模架施工技术

  松浦大桥是东北地区首次使用移动模架造桥施工技术,该技术的采用可解决江中滩岛软弱地基易沉陷对上部连续梁施工的不利影响和避免汛期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斜拉桥抗风性能的研究

  为保证斜拉桥颤振稳定,防止发生涡激共振,组织课题开展试验研究,确保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和建成运营后的抗风稳定性、安全性和适用性。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鉴于近年来地震灾害对桥梁的影响,对该桥进行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减隔震优化设计及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结构设计提供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的科研参数支持。

  施工监控研究

  通过分析和计算主桥大跨度系统在施工安装的不同阶段各部位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提出梁和拉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指导设计与施工安装控制。

  据了解,松浦大桥南起道外区南勋街,北至松北区永胜路,全长4.027公里,主线桥梁长度3.45公里,由南引桥、跨江大桥和北引桥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桥采用独塔斜拉桥,结构为半漂浮双索面结构体系,主跨268米,边跨208米,主塔高160米,桥宽39.5米,双向八车道,最大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9800辆,跨江大桥两侧各设2米宽的人行道。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市A级,桥下净空可满足松花江三级航道通行需要。

  松浦大桥是目前松花江流域上工程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结构形式最新颖的越江通道,也是哈尔滨市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跨江桥梁。实施松浦大桥工程,对缓解现有过江通道交通压力,适应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调整需求,推动“两岸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