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要抢救丢失的传统技艺 打造赫哲族鱼皮文化品牌
2008-07-21 14:03: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张敏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1日讯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赫哲及其先民等渔猎民族利用北方冷水鱼类的鱼皮,制作服装、饰物以及其他生活用品,从而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我们称之为“鱼皮文化”。经历两千多年悠久传承的鱼皮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重点保护与传承。带着母体的基因,适应新时代、新环境生成的当代鱼皮艺术是古老的鱼皮文化的延续,是旅游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与开发。目前,对鱼皮技艺的保护,已形成态势,但开发利用尚显不足。应全力科学地开发利用,着力打造一个誉满全国、名闻世界的赫哲族鱼皮文化品牌。

  观点一

  抢救丢失的传统技艺

  将俄国尚存的赫哲人已经失传的鱼皮袍制作技艺抢救回来,复制全套服饰,使我国赫哲地区博物馆、我省民族博物馆都有收藏品。同时还可以以复制鱼皮袍服为主线,带动对传统的鱼皮熟制、鱼皮染色、鱼皮纹饰制作、鱼皮线制作、手工缉缝以及鱼皮图案版包绣等赫哲族传统鱼皮制作技艺的关键和精华部分进行研究、发掘和传习。这样既可充实我省现有馆藏鱼皮服饰制品,使之系列化,保护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又可以鼓励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和技艺传承人。

  观点二

  加强展览演示场所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博物馆的展陈水平与能力。尽快提升民族博物馆的科技含量,拓展展览场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复原陈列,并与观众互动,传习传统技艺,动态与活态地保护。在这方面,一些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地方志博物馆,斯拉夫传统文化展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老师就是身穿民族服装的解说员,孩子们边听讲解,边动手操作,有时还穿上各年龄段的衣服,扮演各种角色,传统文化活态再现。

  观点三

  建立鱼皮技艺传习所

  要确立重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同时要采取市场扶植等措施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使其技艺有延续和发展空间。积极选择培养新传承人。可采取传统技艺传承人与鱼皮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办法,成立传习所,举办培训班,组织新、老传承人研讨、传习。还可以将鱼皮与桦皮、兽皮等民间艺术纳入民族地区中小学,乃至民族大学和综合大学的历史、文化、艺术类的教学之中。从传习到研究,分层次地培养人才。

  观点四

  建设赫哲民族文化园区

  可以在现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风情园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形成大型的赫哲民族生态区,在其中辟建鱼皮技艺手工作坊及展示区,安排传承人演示。并提供场地、设备和服务,鼓励游人现场学艺亲手制作,以广泛的传播鱼皮技艺。在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新村的松花江边辟建一个园区,使之依山傍水,游客可以在其中居住“鱼皮撮罗子”和“鱼楼子”,品尝“杀生鱼”和“烤塔拉哈”,可以参与从钓鱼开始——剥鱼皮——熟鱼皮——染鱼皮——制作鱼皮衣物——添加鱼皮纹饰——直至将作品穿(或带)走的全过程。在八岔、四排、抓吉等赫哲民族乡都可建设此类生态区。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