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建设哈国际公墓遗址花园 打造"欧洲文化"一条街
2008-07-21 14:03:1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 傅明静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1日讯 哈尔滨市道里区的通江街,南起经纬街,北至友谊路,紧邻中央大街,总长近1000多米,当年是哈尔滨犹太人进行宗教、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犹太新老会堂、犹太中学、犹太养老院和免费食堂等建筑至今尚在,并得到政府的大力修缮和保护。历史上的犹太国民银行、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边特兄弟商会、马迭尔宾馆等已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建筑。哈尔滨还保存着远东最大、最完整的犹太墓地——哈尔滨黄山犹太公墓,当年活跃在哈尔滨的犹太企业家、银行家、作家、艺术家等600多人安息在这里。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搜集了详实的资料,论述了近年来哈尔滨犹太人遗址遗迹的开发和利用。这项研究,对于黑龙江省乃至哈尔滨市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建设文化大省,将哈尔滨市提升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推动作用,对于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发展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文化先行,经济快上的作用。

  观点一

  打造哈尔滨国际公墓遗址花园

  在我们访问过的许多国家,都有著名的公墓,比如: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许多名人如赫鲁晓夫、乌兰诺娃、夏利亚宾都安葬在里面;马克思埋葬在英国的一个公墓;贝多芬埋葬在德国柏林小小的墓地,这些墓地如今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俄侨墓地与哈尔滨犹太人墓地毗邻,现在长满了绿草,墓碑本身装饰不多,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到现在,这里埋葬着许多老俄侨,它记录了一个时代。最近,在德国海德堡的一个研讨会上,许多研究哈尔滨历史的专家现在还在讲述这里的故事,修复俄侨墓地现在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俄侨墓地应当与哈尔滨犹太人墓地同样重视。

  修建恢复其本来面目,种植一些花草作为修饰,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浪费资金。请专家提出设立墓碑的具体方案,科学设计。设立永久性金属牌,写明人物原名、父姓。一定要科学规划,使它成为历史的见证。

  观点二

  建设“欧洲文化一条街”

  建议以通江街南端的原犹太新会堂整治为起点,重点对沿街保护建筑进行外部的修缮,对沿街其他建筑、街路景观、绿化景观、交通及公共设施、牌匾广告、灯饰亮化等进行综合治理。以“一景”(即原犹太新会堂特色景观,在已经进行修旧如旧、外貌恢复其主体建筑外立面、内部进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拆除周边低矮建筑,合理改造利用周边商服为犹太民族特色商铺,在入口处侧面山墙上设置中文、英文、希伯来文标志牌及简介,营造古朴、典雅、浪漫的格调)、“一园”(即文化特色园区,按原貌修缮粉刷犹太中学建筑立面,拆除原犹太中学、车辆厂招待所附近的棚厦,将原车辆厂招待所立面恢复历史原貌)、“一轴”(即通江街景观轴线,统一修缮粉刷沿街建筑立面,统一街面的基本风格与色调,并新增绿地)为框架,把通江街打造提升为带有犹太文化特色的景观长廊。

  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国内外中高端文化产品、艺术品及旅游纪念品资源,采取修旧如旧、以文养文的原则,包括把即将修缮一新的原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开发成为一个大型的文化礼品博物馆和销售中心。

  这条街应是一条以犹太文化为主导,兼顾俄罗斯文化、欧罗巴文化和冰雪、黑土文化等相关文化元素,集旅游观光、商业服务、文化经营等职能为一体,与相邻的中央大街遥相呼应、相辅相成(即中央大街以商业街为主,通江街以文化街为主),使中央大街及辅街周边地区的商业旅游价值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城市功能特色得到进一步强化。

  打造通江街为“欧洲文化一条街”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哈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和深圳、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街开发的经验,采取“退商服还文化、退大街进小街”的原则,抓住“一景、一园、一轴”三个支撑点,对通江街周边一层门市进行综合治理,全部经营文化艺术产品。在引进以色列、俄罗斯等国经营者的同时,重点引进以色列、俄罗斯等国油画、乐器、工艺品等一流文化艺术产品,兼顾具有中国优秀文化与黑土特色的古玩古董、文房四宝、文物书籍、工艺制品等中高档文化艺术产品,把哈尔滨现有高端文化产品向这条文化街上集中。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