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历经九年 “哈博会”让黑土民俗亮丽转身
2008-07-22 11:19:1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天池 樊金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22日讯 走过九年的“哈博会”已成为独具北方黑土文化艺术特色的品牌,它为黑土地的民俗艺术家和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地域特色的民俗工艺品搭建起通往市场的道路;让这些原本陌生却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喜爱。

  九届“哈博会”五次迁展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九年间,“哈博会”举办地已从最初的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搬到斯大林公园,这看似简单场地迁移,却给黑土地的民俗艺术家和艺人及黑土民俗工艺品搭建了一个通往“春天”的展台。

  1999年,第一届“哈博会”在以批发日用小商品而闻名哈尔滨市道里区的透笼街举办,随后第二届、第三届改在哈尔滨市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此时民俗艺术家和艺人仍是名不见经传,他们的作品更是因为缺少展示的平台因而长期被“束之高阁”,缺乏市场影响力。

  从第四届一直到第六届的“哈博会”都以展示民间艺术精品为主,其展馆选在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参会的民俗艺术家和艺人都是自掏腰包前来参展。方正的剪纸艺术家说:“那时候,知道黑土文化民俗的人太少了,根本就没想过我们的作品还能卖钱。”

  到了2006年,第七届“哈博会选在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一位民俗艺人说:“那时,就是‘赔本赚吆喝’,谁会花10元钱进场看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手工艺品?”哈尔滨市文联一位负责人说:“主要是一纸门票拦住了游客。”

  从2007年开始,“哈博会”“移师”到了开放式的斯大林公园。据了解,去年的“哈博会”在短短10天时间里,销售1万余件作品,成交额近百万元。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曾经“隐于市”的民俗艺术家和艺人。

  之所以选在斯大林公园,是为了让哈尔滨市市民和外地游客了解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品牌,从而扩大哈尔滨市民间民俗艺术品的影响力。同时还通过举办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展示等方式扩大宣传,树立哈尔滨市民间文化形象,为民间民俗艺术的产业化创造条件。

  从隐于闹市到积极“入市”

  在第九届“哈博会”开幕当天,民间木雕艺术家翟孟义告诉记者,去年的“哈博会”结束后,自己回家忙活了一个多月。为啥?他说:“展会上,木雕作品很受欢迎,销量不错;在展会上接了好多订单,还有些人慕名拜访。”

  通过“哈博会”,很多人都“盯”上了这些民俗艺术家和艺人,他们中既有购买者;也有希望与民间艺术家合作,将其作品产业化的合作者。

  哈尔滨市民俗艺人正在展示用葫芦雕刻的“福娃”。

 

 市民在观看巴彦县剪纸艺人创作的“阴阳剪纸”作品《水浒一百单八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俗艺术家告诉记者,去年在“哈博会”共卖了2万块钱,作品几乎一件没剩,还接到了很多订单。

  哈尔滨漫塑艺术第一人丁敏安说,上届“哈博会”,他制作的一些泥塑卖了五千多。他告诉记者,展位是免费提供的,车子也是主办方出资雇的。

  据介绍,近几年来,省、市政府都对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批艺术精品通过“哈博会”的锤炼和推介,先后在北京、上海、美国等地展出,参加“哈洽会”、“雪博会”艺术品展出,并多次摘取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的金奖、银奖、铜奖及优秀奖;同时,哈尔滨市还专门进行专题研究,把“哈博会”列入哈尔滨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项目。

  很多民间艺人通过“哈博会”为自己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翟孟义便是其中之一,他已经连续参加了9届“哈博会”。他说,是“哈博会”给了他发展的阵地,这届“哈博会”第一天,就有2个客商要来订他的彩色木雕画。

  十年来,“哈博会”这块融入了浓浓黑土风韵的文化品牌,凭借准确的定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了广大民间艺术家的热烈响应,参展人数和作品逐年增加。

  黑土民俗工艺亟待整合

  在“哈博会”为期10天的展览中,民俗艺术家和艺人在尽可能多地带上自己用一年时间创作的作品外,他们还要带上许多名片,这些名片被摆在显著位置。展会后,很多人都会和他们取得联系,订购工艺品。

  采访中,很多民俗艺术家和艺人都遗憾地说,一年里只有10天时间自己的作品才能“光明正大”地展览销售,时间真是太短了。

  目前,很多民俗艺人既是制作者,同时又是销售者。因为缺乏固定的市场平台,也没有整合资源的开发者,他们仍以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方式生产,一旦需要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他们也无能为力。

  哈尔滨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一直以来,旅游市场销售的多以俄罗斯纪念品和东北土特产为主,其真正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市场上难觅踪影。

  有专家建议,应该让民俗艺人在哈尔滨市各知名景区内现场制作,并让游客参与其中;政府应当每年利用“哈博会”或是旅游纪念品大赛上的获奖作品,确定能够代表哈尔滨形象的产品,向社会招标委托生产。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