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3日讯 “爱心门铃”、“雷锋车队”、“夕阳红服务队”……这些亲切的称呼,冰城人耳熟能详;王广君、何建章、洪润浩……这些朴实的名字,冰城人记忆犹新。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志愿者。
14年前,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省率先发起,几十个学雷锋活动小组叫响了首批志愿者行动;如今,哈市已注册志愿者达15万余人,“一助一”和“多助一”服务对子达6350余个,志愿者服务已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据不完全统计,14年来,冰城志愿者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超过1500万小时。真情涌动、大爱无疆,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用热情和汗水汇成爱的洪流,让哈尔滨成为一座奏响和谐乐章的感动之城。
志愿服务唱响青春之歌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志愿者能成为我终身的荣誉称号。”今年36岁的陈冬梅是哈市113中学的数学教师,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1985年,13岁的陈冬梅进入113中学初一年级学习。当时,学校有一位名叫张连瑞的教师,因患类风湿病导致腰部以下四大关节僵直,只能躺着或拄拐,连轮椅都坐不了。学校成立了“义务助残小分队”,轮流照顾张老师。张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了陈冬梅。陈冬梅一入校就加入第三批“义务助残小分队”,每周定期到张老师家服务。
1995年,大学毕业的陈冬梅被分配回初中母校当老师,她马上看望了张老师,并在担任班主任后,和学生一起接下了“义务助残小分队”的工作,继续上门照顾张老师,直到今年张老师去世。如今,作为志愿者群体的“义务助残小分队”,已由20多年前的7个人发展到如今的50多人。陈冬梅告诉记者,虽然张老师去世了,但“义务助残小分队”的服务还将继续下去,他们下一步的帮扶对象将是学校附近的养老院和道里区的残疾人群体。
陈冬梅跨越23年的爱心接力正是哈尔滨市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1994年,在团市委的倡导组织下,哈尔滨市志愿者行动在全省率先发起,活跃在全市的数十个像“义务助残小分队”那样的学雷锋小组承担起首批志愿者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则成为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日益发展成为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璀璨群星铸造城市品格
星火燎原,聚沙成塔,爱的奉献汇成滚滚洪流,感召着每一个哈尔滨人。14年来,哈市志愿者群体已从青年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年龄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社区公益事业、农村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社会大型活动及在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注册志愿者达15万余人,向社会提供了超过15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这其中,涌现出一个个让冰城感动的闪光印迹———
1996年,“阳光老人”李坤才等16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发出倡议,成立“夕阳红”义务服务队”,被人誉为“文明使者,老年楷模”;
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栾景通创建的“雷锋车队”,8年来为全市老年人免费服务71324人次,累计志愿服务10万余小时;
“雷锋修鞋匠”孟广滨多年来一直免费为贫困学生修鞋,先后获得国际、国家及省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患有先天性轻微脑瘫的青年洪润浩建起了由大学生专门为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子女义务补课的“温馨小屋”,开通“润浩爱心服务热线”,当选省“十佳和谐之星”……
“这些志愿者的事迹彰显着哈尔滨精神。”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哈尔滨市志愿者活动一直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多次受到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表彰,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曾专门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现场会”,在全国总结推广哈尔滨市开展志愿者行动的成功经验。
薪火相传永续冰城大爱
起始于2000年初的“周末有约”志愿者义务奉献活动,已在哈尔滨市连续开展8年,每周末都有两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文明城市创建的大潮中,开展环保知识宣传、义诊、法律咨询、义务理发、周末小课桌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群众好评;2004年,作为全国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哈尔滨市实施“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通过招募、组织“五老”志愿者围绕爱国教育宣讲、假日社区德育、护苗、场所监查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至今发挥着积极作用;1999年,哈尔滨市启动“爱心门铃”计划,志愿者在孤困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里与自己家之间安装专线门铃,结成互助对子,如今,哈尔滨市“爱心门铃”帮扶结对已达508对……爱心互动,薪火相传。一项项常年开展的志愿者主题活动成为推动社会公益活动的强大动力,使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的人数呈滚雪球式迅猛发展。
从1995年起,哈尔滨市志愿者群体先后为冰雪节、冰雪大世界、亚冬会、第5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黑龙江省第二届教育展、“中国禁毒志愿者汽车万里行东北线黑龙江省(哈尔滨)站”、动漫周、冰洽会、哈洽会、北京2008奥运火炬接力哈尔滨传递等活动提供了优质服务。
去年10月,哈尔滨市成立了迎接哈尔滨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城市志愿服务纵队;12月,开通了哈尔滨大冬会城市志愿者招募热线和哈尔滨志愿服务网,实现了志愿者和大冬会城市志愿者的网上招募,已招募迎接大冬会城市志愿者1.4万人;今年3月,志愿者在哈高校和哈尔滨市各知名外语学校设立“迎接大冬会,全民学外语”公益讲堂,定期面向市民免费讲授外语知识。
“大型赛会一直是志愿者的服务舞台。”共青团哈尔滨市委负责人说,“冰城志愿者的热情将在明年的大冬会上再一次向世人展示。”
志愿者群像
“感恩”志愿者:受助残疾人组成支教团
2006年9月,一则招募信息出现在哈市各大高校的公告板上:招募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张贴信息的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轻微脑瘫的残疾人洪润浩。
由于出生时脑乏氧造成脑瘫,洪润浩的右手和左腿都落下了残疾,左腿有点跛,走路有些吃力。两岁时,父亲撇下他们母子离家出走了,洪润浩与母亲相依为命。在他的记忆里,家里冬天烧的煤和柈子都被邻居张淑华包了;姥姥去世的时候,也是邻居徐建萍等人帮忙送走的;家里动迁的房子,也是政府帮助解决的。“感恩”的种子,那时就播撒在了小润浩的心里。
2006年9月,洪润浩担任了东莱街道办事处教育园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他愈发感到,应该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做些什么,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先后在各大学张贴出千余份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成立支教志愿服务队,免费为家庭贫困的孩子辅导功课。不久,一个从小就在众多人关爱帮助中长大的贫寒学子———东北农业大学学生张英明,成为第一个应招志愿者。随后,李萍萍、苏新栋、李兵楠、李成林等来自在哈十余所高校的学子纷纷加入,队伍迅速发展到600余人。
献血志愿者:每月献一次血小板
在哈尔滨的街头活跃着一支身穿红马甲的特殊队伍,他们是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组织的成员,目前已有340多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半年献一次血,每一个月献一次血小板,还志愿为无偿献血服务,宣传献血知识。
这支队伍成为哈尔滨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助推器。哈尔滨拥有20万无偿献血的稳定人群,每年有6万余人次伸出手臂无偿献血;哈尔滨血站连续4年无“血荒”,医院临床用血100%来自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哈尔滨也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人次献血由200毫升上升为400毫升。
怀揣一颗滚烫的心为无偿献血事业忙碌。志愿者赵新磊家住双城,每次到血站做服务时,早上5点多就要出发,来回路费就要花费几十元钱;志愿者刘金波是公共汽车司机,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上班时凌晨3时就要去工作,到晚间23时左右才能回家休息,但到他服务的时候,早上7时30分他一定准时出现在血站。
老年志愿者:8年义务兑换零币23万元
每天早上7时至9时,在道外区东直路、在南岗区哈尔滨火车站,有一支由6位老人组成的志愿者小分队,义务为过往旅客和市民免费兑换零币方便乘车,风雨无阻。平均每天兑换约80元,8年来共兑换零币23万余元。
哈尔滨老年志愿者协会始建于1996年11月16日,是全市志愿者平均年龄最大的组织,11年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中,在街道社区、大型活动中,老年志愿者们头戴小红帽,用老有所为的奉献行动奏响一曲“夕阳红”。
在哈尔滨火车站、道外二商店交通文明岗,百名老年志愿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在这里志愿服务。2007年,哈站文明岗疏导车辆达23725辆;出租车18250辆;制止违停违靠车辆14600辆;制止跨越护栏16.8万人次;纠正行人违章27300人次。在哈尔滨市举办全国糖酒会期间,来往客流特别多,他们创下了日均疏导80多台车辆的纪录。
社区志愿者:“爱心钥匙”开邻里互助门
在南岗区文化街道办事处,志愿者们把数十把孤寡老人家中的钥匙寄放在社区,需要上门服务时拿出钥匙到老人家中义务打扫卫生,帮助老人购物、买药,陪老人看病、聊天,为老人交费、跑腿。
孤寡老人家里没人时,队员可使用钥匙进屋,看老人是否在家发生意外,室内水、电、气等是否关好。“爱心钥匙队”成立10个月来,已经为社区57户孤寡老人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一天,家住文景街的80岁孤老于大娘突犯心绞痛,正赶上两名志愿者手拿“爱心钥匙”到老人家服务,见敲不开门,两人迅速拿钥匙开门将老人送到医院,经抢救,老人恢复了健康。医生说,再晚到10分钟,老人就有生命危险了。
自“爱心钥匙”志愿者行动队伍成立以来,办事处辖区内5个社区纷纷建立起服务网,服务队员也由原来的50多名增加到102名。这些活跃在居民大院、楼道里的志愿者们,已成为南岗区文明城区建设的标志性品牌,带动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父女志愿者:一家两代10年照顾邻居
1999年,道里区地德里街道办事处抚顺地区已故党员王广君,在全市率先安装了第一个“爱心门铃”。从此,居住在他对门的年过八旬的林日贤大娘有事时只要一按门铃,王广君就会前来帮忙照顾。
2006年,王广君因病去世,开通了7年的“爱心门铃”由他的女儿王启接续下去,女儿信守着对父亲的承诺:“一定要把林日贤老人照顾好。”王启现在哈尔滨市第二公证处工作,正在读研究生,工作、学习都很忙,但她对接爸爸的“班”毫不后悔,每天清晨都将母亲做好的饭菜送到林日贤老人床前,晚上下班回家前到老人家中“报到”已经成了惯例。她说,有信心比爸爸做得更好。
2006年,王广君当选“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2007年,在全省第二届“邻居节”表彰大会上,王广君一家荣获唯一一个“爱心家庭奖”;同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对王广君一家的事迹进行报道。在王广君一家的感召下,“爱心门铃”活动在哈尔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全市“爱心门铃”帮扶结对已达508对。
大学生志愿者:八成投身大型赛会服务
14年来,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
由于参加人数众多,专业技能较强、参与热情高昂,在校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年志愿者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在为大型赛会提供服务的青年志愿者中大学生群体占到80%以上,大学生无偿献血占哈尔滨市献血总量的28%,以大学生群体注册的志愿者队伍超过半数,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达10万人次左右……
据了解,现在志愿者行动更强调社会化而非政治化动员,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变志愿服务“单纯付出”为“双向受益”,大学生在服务的同时能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凸显自身社会价值,这使大学生走在志愿服务的最前列。
企业家志愿者:雷锋车队做冰城人“幸福车”
富了,用钱做什么?
在不同的答案中,有一个人投入80多万元,从自己的一台私家车开始,4年来先后购买30台车组成车队,免费接送老弱病残和中外宾客10360人次,提供志愿服务56400个小时。栾景通和他雷锋车队的30名司机们,以默默的志愿服务让每位乘客感觉到雷锋仍然活在身边。
1987年,当过兵、做过工厂团委书记的栾景通“下海”做起了化工生意。身边一些大款朋友赴豪宴、洗洋澡、穿名牌,存折上的数字直线上升,心里装着的还是钱。4岁丧父、靠寡母拉扯大的穷孩子栾景通,忘不了小时候左邻右舍送来的那件新衣服、端上门的那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忘不了参加工作后工厂领导和工友们对他的照顾。“有了钱不能光图自己享受。”栾景通认准了一个理儿。
1999年10月,母亲患癌症住进医院,栾景通在家和医院间频繁往来,看到了老年人乘车的种种不便。买辆车吧,一直没配私家车的栾景通花了近20万元钱买了辆捷达王,白天配专职司机做公务用车,休息时自己上街寻找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酷暑盛夏,还是千里冰封,一辆银灰色的黑A-A7758号捷达王,成了哈尔滨市民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看着幸福而去的乘客,栾景通坚定了壮大“雷锋车”的信念,由当初的一辆车发展成现在的30辆。团市委正式命名栾景通的车队为雷锋号青年志愿者服务车队,哈尔滨街头到处飞驰的雷锋车把快乐带给了更多的人。
哈尔滨市志愿者行动大事记
1994年1月4日,哈尔滨市5万名各界青年和在哈18所高校启动了青年志愿者“94热心行动”,在全省率先推出青年志愿者活动。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得到团中央、团省委的肯定,并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95年9月,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全市各级协会随后逐步建立,构建起组织管理网络,促进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1996年9月,团中央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现场会”,在全国总结推广了哈尔滨市开展表扬志愿者行动的成功经验。
1997年,首次在全市开展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使为志愿服务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
1998年,青年志愿者在抗击’98特大洪水和重建家园中作出积极贡献,弘扬了志愿精神。
1999年,大力开展“热血托起生命,真情奉献爱心”无偿献血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弘扬了互敬互助的时代新风。
2000年,成立哈尔滨市青年志愿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机制建设得到大大加强。
2001年,创建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站,为青年志愿者在网上安了家;制作发行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哈尔滨青年志愿者形象深入千家万户。
2002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领导来哈尔滨市调研、检查,调研组对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3年,组织3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为全国第十届冬季运动会提供志愿服务,树立了哈尔滨市志愿者良好形象。
2004年,开展首届志愿服务“爱心使者”评选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关心、支持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志愿者行动发展的青年典型;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为哈尔滨市志愿者行动项目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05年,在全市启动“爱心门铃”活动,为孤困老人送去了党团组织的温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构建和谐哈尔滨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启动志愿服务立法调研,是哈尔滨市志愿服务工作向法制化轨道迈出的第一步。
2007年,全面启动青春奉献大冬会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首次通过“114”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