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行洪区开出6000亩耕地 万亩滩涂悲鸣嫩江畔
2008-07-24 10:36:05 来源:东北网-农村报  作者:邵晶岩 王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态卫士”被破坏,当地村民心痛不已。

  东北网7月24日讯 7月15日,在嫩江某段的上空,空气清爽,水鸟低回。

  “可是这些水鸟,就快没有这片天堂了。”在一个牧民的窝棚前,放牧的王凤杰说。今年,又有一万多亩滩涂被开垦成耕地,让这里的牧民感到非常不安,当地部分农民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气愤不已。

  这里是杜尔伯特县巴彦查干乡境内,到这里移动电话能接收到吉林省的信号,过了界河嫩江,就是吉林省了。

  不到二十岁就在这里放牧的王成林说:“在这里放牧四十多年了,那时候这一片没有一点耕地,有人劝我们,反正也在这放牧,开(垦)点地种,我们觉得那是犯法的,没开。想不到现在开了这么多耕地。”

  开垦土地的地方,是嫩江的行洪区。塔头地里绿草和黄色的小野花自在地生长。据了解,一株塔头,至少已生长了上百年。虽然其顶部不大,但其根系相当发达,如果不是人为破坏,即使经过连年干旱或水淹也不会死亡。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塔头就会复活,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塔头群、芦苇荡、柳条通是我省湿地生态系统最原始生态的三种“土著植物”,现在,塔头地不断受到开垦和破坏,面积正在急剧减少。

  据村民反映,今年4月和5月初,大型农机再次进入这里,大拖拉机和旋耕机连续作业。绰尔村村委会组织人员和机械围堰造田,村民发现时已开垦四百多亩,迅速向乡政府反映,为此,乡政府下了三次正式通知,对绰尔村的行为进行制止。但开荒种田者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如今,村民们粗略地算了一下,开垦的面积达到六千多亩。

  和南村村民马俊平手里有县畜牧水产局发放的捕捞许可证,村民说,那片滩涂没有水面,根本不可能捕捞。马俊平却在此开垦了1000多亩土地。绰尔村也有一个村民手里有捕捞许可证,在江边滩涂开地1000多亩。

  在嫩江的一个江岔子里,记者看到,在新开垦的土地上耕作的人正开着小四轮在江里调农药,白色的泡沫从小四轮机身上挂着的塑料桶里溢出来,嫩江是我国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内河之一,在嫩江边上大面积耕作,势必影响嫩江水的水质。

  今年4月21日,巴彦查干乡发出过公告,内容为,1、根据《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管理条例》的决定:沿江滩涂为具有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原,所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允许在江套滩涂上开垦,否则视为开垦草原,严肃处理。2、乡政府决定7月1日起对该乡江套子滩涂进行检查,发现滩涂被开垦庄稼,采取强制措施,所有青苗全部拖掉,对开垦者进行处罚,并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6月1日,和南村村民李一信、吕宏超等村民找到杜尔伯特县农业副县长张希发,张希发次日要求巴彦查干乡严肃管理,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6月20日前拖掉青苗,恢复植被。

  村民们还拨打过市长热线,要求对开垦草原的行为进行制止和追究责任,最后仍然没有获得准确答复。

  江畔的滩涂、塔头地、昆虫、水鸟、马匹和羊群,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图画,滩涂被毁却成了撞击我们心头的剧痛,盲目开垦的短视行为如果不加制止,这些真实的图景总有一天会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垦滩涂的行为能否被有效制止?责任人是否能受到制裁?这些滩涂何时能恢复本来面目?我们将继续关注。

  相关链接:

  塔头:塔头草是沼泽和湿地的代名词。塔头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天然植物“化石”,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塔头墩,据说需要千年才能形成,年岁最长可达10万年。它是由于草木死亡后腐烂,腐烂后再生长,又腐烂,又生长后经年累月形成的,是湿地景观的代名词,也是人迹罕至,展现原有生态环境的标志景观。据东北林业大学的相关专家介绍,临近江边的湖泊泡泽,一旦破坏了塔头等植被,依附在植物根系上像头皮一样的薄土,在干旱和风力作用下就会流失,而薄土下面就是黄沙。

  相关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围垦河流……第二十八条规定:加强滩地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黑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城乡土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记者手记:

  原本郁郁葱葱的塔头、原本是河床的行洪区,现在变成了耕地,接着可能就是荒芜、沙化,如不迅速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塔头将永久消亡。很多专家呼吁:抢救城市“土著植物”已刻不容缓。

  几天前,记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看到了让人痛心的一幕,在嫩江两岸的行洪区内几千亩的滩涂被开垦,种上了庄稼。正在施肥的农民还喜滋滋地说:“滩涂、塔头上开的地最肥了。”

  听说记者去采访后,乡党委书记来到编辑部,表示回去一定严肃处理。拖了青苗恢复滩涂。可是“恢复”何其艰难?百年形成的塔头谁能恢复?什么时候能监管到位,不要再等着种上了地再拖苗,一种一拖的损失谁来埋单?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