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细数冰城百年文化遗存 道里区皆现异域风情
2008-07-30 10:14:33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谭立顺 刘润泽 陈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30日讯 从闻名遐迩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到曾经的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新会堂,再到修缮中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计划复建的八大庙之一的龙王庙,7月26日、27日,生活报记者历时两天,在哈市松花江南岸由西向东的“沿江路”(友谊路—大新街—北新街—东北新街)及其分支街路踏访,发现从百余年前的荒僻渔村到如今的现代都市,冰城哈尔滨沉淀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有太多的景观和特色风土人情值得我们去游历、挖掘。

  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

  最具洋味的街道——

  中央大街

  看点:面包石街路欧式建筑

  如今的中央大街声名在外,已成为外地来哈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中央大街为什么如此闻名?就是因为它的洋气。而之所以洋气,还要从独具特色的面包石街路和老街独特的欧陆风情说起。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外来劳工大量涌入,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沿江地段荒凉的草甸子中开出一条泥泞的土道,这就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中东铁路工程局将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形成中国人居住的大街——中国大街。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大街上铺起了方石,顿显华贵,当时大街上外国人开的饭店、旅店、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包括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名中央大街。

  现在的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保护建筑13栋。一条街道,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

  中央大街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制成,形状极似俄式小面包。经过百年洗礼,它们仍那么密实而精巧,踩在上边那起起伏伏、光滑细腻的韵感,让人舒身惬意。据说在旧时,一块方石值一个银元,真可谓金子铺成的路。

  回放抗洪功绩——

  防洪纪念塔

  看点:古罗马式回廊

  矗立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既是对哈尔滨人民抗击洪水功绩的缅怀,也是人们购物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57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哈尔滨人民成功击退了洪水,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为纪念这次抗洪胜利,1958年修建了防洪纪念塔。

  防洪纪念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13米,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协调壮观;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标志;塔身浮雕描绘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

  犹太人第二故乡的印证——

  犹太新会堂

  看点:犹太特色建筑

  珍贵图片实物

  与防洪纪念塔相对的中央大街另一端——哈市道里区经纬街162号,曾经是犹太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哈尔滨犹太新会堂。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大陆排犹浪潮的兴起以及中东铁路的建设,先后有2万多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和其他国家陆续迁居哈尔滨。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始建于1918年9月,1921年竣工。主入口处为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有较强的光影变化。左右两侧墙体上分别有双层尖券式木窗,每个木窗上都镶有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圣星。目前,犹太新会堂常年举办展览,大量珍贵图片、影像和实物,真实地再现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与犹太新会堂相呼应,在皇山公墓内有一座哈尔滨犹太公墓。这是远东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犹太人墓地,园区内可考证的以色列墓位583座。作为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后裔,以色列副总理奥尔默特2004年曾专程赴哈尔滨,祭扫祖父的墓。

  美国前国务卿、德裔犹太人亨利·基辛格曾指出:“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中国最早传播马哲的地方——

  道里区文化宫

  看点:百年旋转舞台

  折中主义建筑

  距犹太新会堂不远处、经纬街281号的道里区文化宫,不但是一座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还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地方之一,而保存完好的百年旋转舞台,更堪称一绝。

  道里区文化宫的前身是哈尔滨车辆厂文化宫,1901年由俄国人建造并命名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俱乐部”。2007年9月,车辆厂文化宫整体修缮完成后,更名为“道里区文化宫”。

  这座百年老建筑是砖石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楼体左右两端建筑对称布局,造型舒展、威仪。楼体的左侧立面上有高大的拱形窗户,中部安置拱心石,建筑檐口变化丰富,形成高低错落的效果。

  剧场正面的一个大舞台保留了俄罗斯风格,台面上有一个直径12米的旋转舞台,只要按动电钮,舞台就能载着演员缓慢转动。目前,这种由俄国人建造的百年旋转舞台在哈市是独一无二的。

  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索菲亚教堂

  看点:喷泉拜占庭建筑

  提到哈尔滨最漂亮的建筑物,一定会谈到教堂,因为哈尔滨曾有“教堂之城”的美名。而在教堂中具有艺术价值和代表性的,便是这座位于兆麟街、地段街和透笼街交口处的索菲亚教堂。

  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1923年9月27日,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1932年11月24日落成。

  教堂采用大穹顶覆盖之下的集中式与拱券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很好地将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砌成。中央主体建筑上冠以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四翼建有大小不同的帐蓬顶。“洋葱头穹顶”和“帐蓬顶”是俄罗斯建筑的重要标志。

  哈尔滨最早的公园——

  兆麟公园

  看点:冬赏冰灯夏似苏州园林

  在距索菲亚教堂不远处的兆麟街北端,就是哈尔滨举办一年一度冰灯游园会的兆麟公园。兆麟公园原名道里公园,始建于1900年,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当年人们为纪念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将其遗体安葬在此。1946年,道里公园更名为兆麟公园。这里一年一度的冰灯游园会,被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

  1985年改建后,公园东有花果山,西有玫瑰岭,南有小南岛,北有玻璃花窖,中间环绕人工湖,五座小桥将其巧妙相连。狭长而清幽的小河,像一条古色古香的苏州绸缎。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