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3日讯 2008年至2011年,牡丹江市将筹措资金127亿元,初步建成“X”形高速公路主骨架,构建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要想富,先修路。要发展,路先行。
2008年至2011年,牡丹江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公路建设的指示精神,全力推进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工作,拟筹措资金127亿元,建设高速公路348公里,建设一、二级公路140公里,农村公路2977公里,加快“大牡丹江、新牡丹江”交通网络建设,再造大牡丹江新交通格局。
公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公路建设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牡丹江市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牡丹江市日前召开全市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工作会议,下发了《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意见》,就今后三年交通工作进行了要求和部署,市政府同所属六县(市)及四城区政府签订了《牡丹江市2008——2010年公路建设责任状》。
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牡丹江市要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首先就要再造新交通格局,否则没有1小时、2小时经济圈,就很难有经济上的活跃。据专家论证,公路建设投入1元钱能带动相关产业3元钱的收入,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一举多得、四两拨千斤作用。
2008年至2011年,牡丹江市交通公路建设拟筹措资金127亿元,加快“大牡丹江、新牡丹江”交通网络建设。建设高速公路348公里,建设一、二级公路140公里,农村公路2977公里。加快大牡丹江交通网络建设,发挥海牡图“金三角”交通先行的重要作用,初步建成以201、301国道为“X”形高速公路主骨架,通县公路实现高速化,通乡公路实现高等级化,通村公路实现硬质化,出省公路实现快速化,运输管理实现人性化,构建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牡丹江目前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资源置换、旧路置换、政策化解、财政补贴、银行贷款、征收车辆公路建设费等具体措施,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强化多元化投入,破解公路建设中的资金难题。
按照“加快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牡丹江市计划用3年多的时间,建设国道主干线绥满公路绥芬河至牡丹江段高速公路156公里、国道鹤大高速鸡西至牡丹江段高速公路85公里、国道鹤大公路宁安至杏山(镜泊湖)段高速公路52公里、国道鹤大公路杏山至省界段高速公路50公里、国道鹤大公路牡丹江至宁安段高速公路22公里等5项高速公路;建设鸡讷公路林口至大罗密段二级公路92公里,省道鸡图公路老黑山至省界段二级公路48公里,辖区全部乡(镇)、行政村实现硬化路面连接(路面宽度不低于3.5米),计划建设里程2977公里。
如今的牡丹江,抓住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机遇,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为构建沿边开放先导区、发展旅游经济打好基础。今年“三年决战”的重点工作是征地、拆迁及农村公路,在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质量的同时,努力把公路建设打造成公开、阳光、透明工程,全力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路、农民致富的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