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与奥运同行 龙江服务志愿者:姚明吃了我炒的芥蓝
2008-08-14 14:30:02 来源:东北网  作者: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4日讯(记者 朱丹钰) 记者接通那世荣电话时他正赶着要去上班,从他的住所——北京亦庄的青年公寓到工作地点的路程为47公里,每天下午1点上班的他上午11点多一点就要准备出发了。

  那世荣是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老师。今年7月下旬,那老师和学院12名大三学生经过严格选拔和严格培训,一同成为我省唯一为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那世荣老师主要在奥运村国际媒体中心餐厅工作,为中外媒体记者和转播商服务,其他12名同学则在奥运村运动员餐厅直接为运动员服务,许多运动员吃到的饭菜都由他们亲手烹制的。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信仰的人的用餐习惯就成了奥运会后勤服务的重要工作。那世荣介绍说,奥运村餐饮中心设有中餐、地中海风格等口味各异同的餐厅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其中70%是亚洲风味的饮食,30%是西餐。他正在工作的地方是国际媒体中心中厨房的明档餐厅,这个餐厅主要提供意大利比萨、希腊比萨、汉堡、三明治和一些沙拉。

  为了保证食物的卫生,餐饮中心的规定十分严格。每天工作时餐饮服务人员必须戴口罩和手套,每一道菜出锅后的温度都必须达到80℃以上,不达标的要重做。每道菜出锅后都将被放到保温箱中保温,保证运动员随时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保温箱最高温度可以达到87℃。

  在奥运村工作是一个“零距离”接触运动员的好机会,在别人看来,得到大牌运动员的签名或合影是很容易的事,但哈尔滨商业大学的12名同学面对这样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却很难和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有近距离的交流。那世荣说,餐饮中心纪律方面的规定也是相当严格的,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只能在提供服务时与运动员进行交流,比如可以问对方需要什么食物,至于类似索要签名的行为是决不允许的。但同学们都工作的很有动力,在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活动中,他们把自己在学校中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可口的饭菜。尤其是在明档餐厅工作的同学,他们现场为运动员制作菜品,并能看到他们吃下,这种自豪感是无以言表的,姚明就吃了同学炒的芥蓝。

  汪镭是12名学生志愿者中的一员,和他一起来的同学每天三班倒或四班倒。他说,能为奥运会服务感到非常骄傲。在餐厅服务的工作人员按帽子的颜色划分级别,汪镭的“格帽子”表示他是一名领班,很多其他大学的数十人的志愿者队伍中只有一名领班,而哈尔滨商业大学12名同学中有三名“格帽子”。

  据了解,12名大学生志愿者是在100多名通过面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的专业学生中选拔而出,均具有高级烹调师、营养师等职业证书,并接受了数月的操作技能和外语的强化训练。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