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8日讯 两年前,市民杨重正从未进过图书馆;两年后,每天到图书馆阅读两个小时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改变他生活的,是家门口那个斯大林社区图书馆。
两年前,市图书馆第一座社区分馆斯大林馆开馆,率先享受到社区图书馆便利的居民得到了多少市民的艳羡;两年后,位于王兆新村的全市第21个社区分馆将开门纳客。社区图书馆渐呈星罗棋布之态,周边居民可随时走进汲取营养。
两年前,工作人员联系开设社区图书馆时,其中艰苦不堪回首;两年后,居民社区、业主委员会主动找上门希望把图书馆建到自家身边。因为他们不但体会到了社区图书馆的好处,还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上看到了希望———每个馆政府投入8万元启动资金、每年3万元购书费。
两年,哈尔滨这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这样以令国内发达城市都望尘莫及的力度和速度发展着。
两年,哈尔滨通过与世界先进国家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便利均等的文化服务。
21个,仅是一个起点。终有那么一天,每一个哈尔滨市民,出门走15—20分钟便可见到一个图书馆。
一幅文化立市建设的画图正在徐徐展开。
文化育人,文化立人,文化强人,这种文化的作用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哈尔滨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支撑起哈尔滨新一轮发展和崛起的动力之源。
●南开大学于良芝教授:后悔没在哈尔滨社区分馆建设之初来哈尔滨调研。没想到在发达地区都没做到的事,哈尔滨做得这么好。
●中国图书馆学会冷伏海教授:哈尔滨创新性地探索实践了在从紧的“区域大财政”支持下的“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惠及整个区域公民的总分馆制模式,对于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具有借鉴价值。
文化版图扩张———社区图书馆新枝勃发
文化是沉淀在社会每个细胞里的精神家园。2006年6月,第一个社区图书馆的启用,激活了多少人沉睡已久的对文化的渴望。在渴望与满足渴望中,哈尔滨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自第一家社区图书馆———斯大林社区图书馆起,2006年市图书馆还建立了蔡清云图书馆、抚顺街道分馆、中山名苑分馆。去年,陆续建立了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阿城文苑分馆、海富名都社区分馆、市政府分馆。
如春雨催花,今年哈尔滨市又出现了中植方洲苑分馆、民建社区分馆、新华社区分馆、金星小康社区分馆、松浦镇灯塔分馆、东升社区分馆、道里工农街道办事处美晨社区分馆、上海新村社区分馆、香坊区成高子镇政府分馆、新香坊办事处哈纺社区分馆、新发镇政府分馆、香坊小学分馆。到年底,全市的社区图书分馆将达到30个。加上即将投入使用的王兆新村分馆,目前有5家分馆地址已选好,合同已签完。
建立速度势如破竹,社区分馆质量也恪守着统一标准。根据市图书馆统一配备,各社区图书馆均有阅览座位30个,藏书4000册,期刊48种,报纸25种,设有两台电脑为读者提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资源的浏览,馆内均实行开架阅览服务方式,由市图书馆两名工作人员负责,365天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借阅服务。分馆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和市图书馆的书库网络连接。社区居民可以借助网络和工作人员在家门口享受整个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同时,每个社区图书馆的电脑里还存着戏曲、相声、话剧等形式多样的影音资料,让社区居民得到影音享受。
如今,市民走进一家社区图书馆,发现没有自己想看的书,可以立刻到管理员处登记,通过市图书馆网络,不但可以立刻查询到该书目前所在馆址,而且还可以预约,让工作人员帮忙把书转到此处。同样,社区图书馆还推出了通借通还业务,A馆借书B馆还书,社区馆借书总馆还书,市民怎么方便怎么来,让各社区图书馆和市图书馆的图书流动起来。
有一个梦想,一个可以预见的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的梦想———哈尔滨市最终将达到让每个市民出门走15—20分钟即可见到一个图书馆。
选择与突围———创新性地实践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文化更是一个城市的血脉和灵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警示着忽视文化带来的后果。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许多城市因为单纯强调财富积累,背离了人的家园的概念,文化设施稀少,犯罪率上升等,出现了所谓的“现代城市病”。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哈尔滨市急需一种现代文化架构的支撑。
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支撑。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对此,哈尔滨的决策者们有着清晰的认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曾指出,城市是什么?城市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聚集、大工业大商业的聚集,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是文化,城市的本质功能也是文化。所以,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哈尔滨作为一个特大城市,要建成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创造。
普惠式的社区图书馆诞生正基于此。
2006年以后国内兴起大型图书馆建设热,广州、郑州等城市纷纷建成或意欲建设近十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相比之下,建筑面积只有25000平方米的哈尔滨市图书馆似乎小了些。随潮流而去一味求大?这既不符合市情,对于更多的市民来说也毫无意义。在国内火爆的大馆建设热中,哈尔滨保持了冷静和理智。
根据对读者群的观察,市图书馆80%的读者是在公交车四五站范围之内的。极少有市民愿意倒车或乘车很长时间来图书馆看书。而市图书馆位于城市的西南角,面积扩大改变不了它的地理位置,对于更多的市民来讲它仍然很远,建得再大也不能把市民全部吸引来。
遵循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理念———让公共文化向每个人提供一个便利均等的服务;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哈尔滨市作出了选择———弃大而建小。在社区、在居民家门口建设分馆,让分馆遍布全市,使居民不论身居何处,都能享受到全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
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构想日渐清晰。即以哈尔滨市图书馆为总馆,在松北、群力、哈西等远离总馆又没有图书馆的新城区逐步建设区域中心分馆,分馆规模在4000-6000平方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分阶段整合区馆,在人口密集的街区建立若干规范的社区分馆,形成布局合理、方便读者利用的三级网络。
起步总是那么艰难。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全市选址多处碰壁。一些社区、物业公司宁愿把现有的场地租给娱乐场所,也不愿将其变为图书馆。在与斯大林社区一拍即合后,在道里区一面街158号、斯大林社区服务中心楼内3楼建立了哈尔滨市第一个社区图书分馆。当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到市图书馆及斯大林社区分馆进行调研,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总分馆制道路。
市委书记亲自落实社区分馆建设资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及副市长张显友亲自帮助联系协调分馆场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让社区分馆的建设四要素齐备———由社区、小区物业等各种社会力量提供使用面积百平方米以上的场地;每个分馆8万元启动资金;每个分馆由市图书馆派出两名专职管理人员;每年3万元的新书新刊购置费用。这些都让社区图书馆数量突飞猛进地增加。
今年,市财政投入240万元用于建设社区图书分馆。在社区图书馆数量骤然增多,市图书馆无力分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市宣传文化基金注入20万元作为聘用社区分馆管理人员的工资。
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仍在通过社会力量办社区图书馆相比,哈尔滨市财政统一拨款,统一管理,统一平台,通借通还,联合采编的模式,以及将社区图书馆融入城市社会建设之中,走出的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嵌入城市结构分布式建设发展的新路,在国内引起惊叹连连。南开大学教授于良芝说,后悔没在哈尔滨社区分馆建设之初来哈尔滨调研。没想到在发达地区都没做到的事,哈尔滨做得这么好。中国图书馆学会冷伏海教授认为,哈尔滨创新性地探索实践了在从紧的“区域大财政”支持下的“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惠及整个区域公民的总分馆制模式,对于经济发达城市建设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也具有借鉴价值。
回应与收获———
城市文化形态重塑
文化育人,文化立人,文化强人,这种文化的作用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更具有面向未来的勇气。在哈尔滨这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深谙此理。政府的选择与突围,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回应。
最初几个社区图书馆良好的运行情况,让市民看到了满足自身文化诉求的途径。去年起,社区图书馆的选址便摆脱了最初的艰难,普通居民、街道办、小区物业争相联系市图书馆,希望社区图书馆开到自己家门口。有的甚至仅是凭市民追求丰富文化生活的一腔热血,便促成了此事。民建社区一名普通居民在市图书馆阅览时偶然听说建社区分馆的事,想到自己所住的汇展家园小区有这样的硬件条件,便奔跑于小区物业和市图书馆之间联系,最终建成了这个社区图书馆。中植方洲苑业主委员会主任孙女士在一次串门中,发现海富名都小区有一个规范的社区图书馆,她羡慕不已。回去和小区住户们商量,居民们也渴盼小区有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孙女士一边和市图书馆联系,一边把社区会所里的麻将桌撤了出去。几个月后,1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的社区会所,由原来二三十人聚集于此的麻将娱乐馆变成了一个月接待430—450人次周边居民的社区图书馆。
哈尔滨市首个由歌舞厅改造成的乡镇社区图书分馆的开馆,也极具代表性。4月,松浦镇政府在报纸上看到了市图书馆正在选址建社区分馆,就主动与市图书馆联系,并提供了若干个地址让市图书馆选择,最终确定将灯塔村一处停业的歌舞厅改造成图书馆。于是镇村联合投资30万元,进行内部改造,分别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成为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图书馆中面积最大,每天接待读者最多的社区图书馆。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明,急骤增加的社区图书馆正在建造着新的城市文化形态,市民走出家门口,看到的不再只是饭店、网吧、歌屋,而多了书香浓郁的、滋养心灵的图书馆阅览室。
正在建造的新的城市文化形态,也悄然改变着市民的文化心理结构。民建社区5000多户人家有500多个小学生,以往的假期孩子们通常都是在院子里疯跑,民建社区图书馆借着图书馆的有利条件,动员爱好收藏的居民,拿出家底,为孩子们办展览,在8月份每周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陆续展出中国历史上的将军元帅图片展、奥运展、“八一五”抗战胜利展,并可以天天到阅览室看书,每天接待100多名孩子。哈师大教授徐德荣说,丰富的文化生活必然会完善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让人们与世界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哈尔滨市各个社区图书馆已接待读者5万余人,流通图书8万册次。市图书馆馆长孙威说,不要小看5万人这个数字,它的意义在于,这其中95%的人是以前从来没到过图书馆的。正是这种让人机会均等,普惠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出了新的读者群,而且还在不断培育中,并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在全社会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创业富民,和谐安民,文化育民。分布全市各地、并将还会不断增加的社区图书馆,不仅使哈尔滨文化版图强势扩容,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城市的文化品格,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文化形态。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邹庆国说,以文化先行带动城市全面发展的实践,证明哈尔滨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积蓄厚重的文化存量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后发优势,使得哈尔滨在未来的发展上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潜能。
眼下,我们正听到的,是文化名城哈尔滨文化立市建设的铿锵足音。
哈尔滨社区图书馆分布
斯大林社区分馆道里区一面街158号(斯大林社区服务中心楼内3楼)
抚顺街道分馆道里区安广街66号(抚顺街道办事处楼内)
中山名苑分馆香坊区中山路61号(黑龙江七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楼内)
蔡清云图书馆南岗区光芒街40号(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阿城文苑分馆阿城体育路1号(阿城文体局楼内3楼)
中植方洲苑分馆南岗区淮河路365号(中植方洲苑会所楼内2楼)
海富名都社区分馆南岗区宣化街400号海富名都小区(4号楼1楼有标牌)
哈尔滨市政府分馆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市政府主楼2507-1(有标牌)
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道里区安升街87号
民建社区分馆南岗区汇展家园32号楼一门市
新华社区分馆呼兰区建设路葛志小区职工活动之家
金星小康社区分馆松北区金星小康社区湖畔绿色家园25栋15号门市
灯塔分馆松北区糖厂街180号
东升社区分馆平房区小保国街1号
上海新村社区分馆平房区新疆大街96号
道里工农街道办事处美晨社区分馆道里区跃进街21号
香坊区成高子镇政府分馆哈成路89号
新香坊办事处哈纺社区分馆香坊区碧园街1号
新发镇政府分馆道里区机场路572号新发镇政府
香坊小学分馆香坊区香顺街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