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1日讯 人行地下通道,是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市道桥管理办公室统计,哈尔滨市共有220个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包括5个专用人行地下通道,其余为商混两用的地下商业区通道。今年6月20日,《哈尔滨市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规定人行地下通道卫生清扫、保洁、照明等应有专人管理及养护,并实行电子监控下的24小时开放,新建地下商业街应做到人行地下通道与经营空间分离。在该《办法》实施两个月之际,记者走访了龙防商贸、一曼街、火车站前、霁虹桥等多处地下人行通道发现,这些地下通道大多存在卫生、安全等隐患,“带病运行”现象严重。
卫生环境差,沦为乞丐“宿舍”
8月19日9时30分,记者在南岗区龙防商贸邮局出口处看到,已有一些商贩在楼梯上占据了“有利位置”,使原本并不宽敞的通道变得更加拥挤。在多个出口处,记者发现行人乱丢的垃圾随处可见,连雨篦下也藏了很多冰棍杆、包装纸等垃圾。几乎每个阶梯通道上都有痰渍、烟头等废弃物。记者注意到,这里的8个出口处均没有垃圾箱。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的地下通道因为卫生环境问题已经几乎被行人们“放弃”,成为“临时公厕”。记者来到一曼街烈士馆附近的新纪元人行地下通道。刚走下台阶几步,一股浓重的骚臭味就迎面袭来,记者掩鼻走到通道中,发现通道的墙上尿迹斑斑,通道中间零星散落着一些垃圾。而在烈士馆一侧的出口处堆放着五六个大垃圾袋,如同一个小型垃圾场。
因为环境脏乱而少有人走,有的地下通道成了乞丐夜晚居住地。当天20时许,记者在霁虹桥下的人行过街通道看到,两个破衣烂衫的男子倒身睡在了通道中。
导示不明,地下通道像“迷宫”
19日10时许,记者来到火车站永华商城,从红军街一个入口进入,发现出口附近并没有明确的导示牌,走了五六米后,才看到上面悬挂的道路导示牌。记者按路牌指示寻找哈站出站口,然而走出几十米后,才看到一个只写着“出口”两字的导示牌。这到底是哪个出口呢?为了避免走冤枉路,记者不得不请教旁边一个摊位的业主,经指点,记者终于找到了哈站出站口的路,计算了一下时间,从红军街地下通道入口到哈站出站口出口,一路急行的记者总共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地下一个摆摊的大姐笑着说:“每天找我问路的有几十人呢。别说是外地人,就是本地人到了这儿也常常‘迷糊’”。
记者决定从出站口入口再到哈医大四院门诊大楼出口,谁想到这个出口更难找,经请教了两位商摊,最后出口还是龙门大厦。
地下像“迷宫”难走明白,一些行人为了图方便便翻越隔离护栏。出了地下通道,记者看到一名拎着旅行袋的男子正在跨护栏,看着他周围飞驰而过的大小车辆,记者不禁为其捏了一把汗。据哈站前综治办交通科工作人员介绍,每天站前翻跨护栏的行人多达几十人(次)。交警部门为此在站前设了交通协管员,但也看不过来。
设施陈旧,灯光幽暗存安全隐患
在新纪元人行地下通道内,记者看到,通道顶部的照明设施已陈旧不堪,几十米长的通道内只有几盏昏暗的白炽灯。在霁虹桥地下通道入口处,记者看到,人行通道的标志牌已锈迹斑斑。进入通道内,头顶的灯光同样昏暗,墙壁上挂着蜘蛛网和黑色的絮状物,许多地方墙皮已经脱落,可以看到以前漏水的痕迹。
据经纬派出所民警介绍,因为环境差、照明不好,霁虹桥人行地下通道存在安全隐患,每年这里都发生不止一起案件。
设施陈旧还令有的地下通道关闭,道里哈药路、河梁街交叉口处的人行地下通道就属于此类。据市道桥办有关人士介绍,该通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由于排水设施不好,容易积水,因此被闲置起来,至于何时再开通还没有确定。
商混两用,给管理带来难题
“商混两用的地下通道最难管。”市道桥管理办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市共有220个人行地下通道出入口,其中南岗繁华商业区最多,为135个。专用人行地下通道仅有5个,附带的出入口为几十个。据了解,目前规划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标准,明确商混两用的人行地下通道的功能。
一直关注人行地下通道发展的政协委员张雅清为此建议:哈尔滨市人行地下通道应尽快理顺管理,明确责任,设置清晰醒目的标志,方便过往行人通行。同时设置必要的垃圾箱,对于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处罚。通道内还应尽快增加照明设备,加强治安管理。
根据《哈尔滨市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管理办法》,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管理和养护责任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划分:(一)利用政府资金投资建设的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由市城管部门所属的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护;(二)利用人防工程作为人行过街地下通道的,由人防工程投资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护;(三)利用其他资金投资建设的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由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