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水稻控制灌溉实验进程缓慢 节水技术推广缺补偿机制
2008-08-23 14:21:0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唐平 贾红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3日讯 水稻控制灌溉在经过三年实验性推广之后发现,这项新技术虽然节水又增效,但是由于我省节水机制和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的推广面临难题。

  从2005年开始,我省水利部门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展高寒地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成功。经过在庆安县和农垦等地开展实验推广,已经逐步成熟,正亟待向全省推广。比起常规灌溉,控制灌溉可实现亩节水150立方米;由于土壤不用长时间泡在水中,控制灌溉又使地表积温提高86.9摄氏度,同时通过在各生育阶段调整水稻的生理状态,使水稻向“最佳群体结构”和“理想丰产株型”的优化组合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节水、高产、优质、增效的目的。

  据介绍,目前我省水稻田间净定额仍在每亩400立方米以上,而通过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不需要大规模投入工程建设,就可使灌区田间定额降至300立方米以下。但是,控制灌溉几年来的实验性推广证明,这项非工程性节水新技术在未来的推广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难题。省水利厅农田管理总站副处长吕纯波告诉记者:“水田节水虽然社会效益比较突出、增产增收效果却不如旱田节水后那么明显。比如在水资源短缺的流域,让上游地方政府出资建节水工程,让农民节约用水,省出水给下游地区或其他用户,如果没有补偿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很难实现,这是水田节水灌溉特别是非工程节水措施推广较慢的主要根源。同时我省节水管理机制也仍存在漏洞,不能通过价格杠杆建立节水机制。眼下全省农业用水仍基本实行按亩收费制,用多用少都一样,喝“大锅水”使农民没有节水积极性,这种税费计收办法不仅不能限制农民多用水,反而容易使农民产生少灌水会吃亏的想法。”

  在庆安现场会上记者还看到,一些水务工作者在弄明白了控制灌溉的原理后纷纷感到:“这项新技术好虽好,但是这么复杂的田间管理,对于习惯了大水漫灌、粗放管理的农民,接受起来会不会困难?”的确,如控制灌溉这样的农业节水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除了需要有宏观资源调控体系和适应灌区节水灌溉的管理体系外,还需要有高效服务的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来配合。而目前我省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配备相对完善的推广网络,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健全,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这些都成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坎儿”。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到2010年,全省水稻灌溉面积将由现在的3519万亩提高到4000万亩。”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说,作为水利主管部门,我们希望水稻灌溉技术能够更迅速、更广泛的推广开来,也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全社会形成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使更多像水稻控制灌溉这样节水又增效的好技术尽快应用,真正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控制灌溉技术

  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科学供水,从而实现节水。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