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档案“变脸” 惠及冰城百姓
2008-08-31 06:47:44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阎金利 戴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1日讯 记者在哈尔滨市档案局了解到,近年来,哈尔滨市各级档案部门把服务民计民生作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档案服务重点向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倾斜,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同时,他们也加大了对普通百姓生活档案的接收力度。管理部门的这次“变脸”,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与好评。社区档案:记载百姓生活今年7月,一名中年女性急匆匆地跑进档案馆,要求查找自己离婚的登记档案。原来,这名中年女性1998年与前夫在道里区民政部门办理了协议离婚。按照离婚协议,二人的孩子归她抚养,前夫每月需要向她提供350元的抚养费。可是,前夫已经无故一年多没有支付孩子的抚养费用。于是,她决定到法院起诉前夫。

  然而,就在她准备去法院起诉前,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份离婚协议书了。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档案馆,没想到工作人员很快就找到了她的那份离婚协议档案,并给她进行了复印还加盖了档案馆的公章。拿着加盖档案馆公章的离婚协议复印件她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这里找一找,没想到真的找到了,档案馆连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离婚档案都保存,可见,‘档案为民’的理念在这里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2007年5月,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街道办事处居民王先生在收拾衣柜时,发现放在里面的几件皮大衣已烂掉。原来2003年1月,楼上居民家里漏水,把王先生家淹了。后来经过社区工作人员调解,楼上居民对损失的财物进行了赔偿。在王先生的记忆中,当年清点被泡的衣服时,没包括这几件皮大衣。而楼上的居民坚持称,当年赔偿的衣服款中已包括这几件被水泡的皮大衣。

  因为事隔多年,王先生已经找不到当年的赔偿协议。双方争执不下,找到了文化街道办事处。可是当年负责调解的中间人已不知去向,事情陷入僵局。后来办事处工作人员想起,社区档案可能会有记录,一查,果真在2003年社区档案中找到了赔偿协议的复印件,的确不包括那几件皮大衣。后来,楼上居民只得对王先生进行了赔偿。

  据哈尔滨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市档案局2006年在全国档案系统第一个提出了建设民生档案的理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两年多的工作,让很多市民都享受到了档案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市档案局档案业务指导一处李春生处长说,民生档案是以涉民职能部门为主,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围绕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建立的信息资源,婚姻登记、培训人员登记、社区档案等30余种项目逐渐丰富了民生档案的内容。社区档案记录的内容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哈尔滨市部分社区还建立起居民家庭档案数据库,使社区档案更详细、更易于查寻。同时,还在社区开展了老年人档案、贫困儿童救助档案、残疾人档案等困难群体建档工作,受到市民欢迎。职工维权:突显档案作用去年3月,哈尔滨市方正县中小企业局下属原规格板厂的一名职工来到档案馆,要求查找他本人在规格板厂的大集体招收录用介绍信存根,以证明他是这家企业的职工,办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事宜。

  据这名职工介绍,规格板厂1994年被另一个单位兼并,他的档案也随之被转到实施兼并的单位。可后来企业并轨时他的个人档案被单位给弄丢了,使他无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在多次到单位查找不到档案的情况下,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档案馆,希望能够找到他曾经在规格板厂参加工作的证据,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由于他本人不能确切地说出具体参加工作的时间,给查找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仔细回忆,他只说大概是在1974年参加的工作。工作人员便按长期卷目录开始年代排查,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终于在当地劳动局长期卷中找到了这名职工的大集体工人录用介绍信存根,上面记载着他本人1979年参加工作,工作单位规格板厂,并盖有当时县劳动科的公章。找到介绍信存根后,这名职工欣喜若狂,他拿着档案馆开具的证明材料顺利地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

  据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出台和完善,个人档案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档案丢失,则给相当一部分人享受社会福利带来了障碍。哈尔滨市档案局为解决企业职工因档案丢失、损毁无法办理养老保险、社会低保、相关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一个时期以来积极开展工作,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共同起草制定了《哈尔滨市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认定办法》,根据此办法还出台了《哈尔滨市非企业人员人事档案补办认定实施细则》。这些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有效地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赞扬。农民工档案:服务普通百姓家住宾县的农民工小徐,曾多次随当地劳务输出部门组织的工程队到外地打工,因此,他练就了一手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好本领。让小徐没想到的是,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以及在外地打工时所考取的各种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都被档案部门收录到了为他建立的农民工档案中。

  今年,当地劳务输出部门又组织农民工去俄罗斯一处建筑工地打工。小徐听说到俄罗斯打工的收入要比在国内打工高出很多,于是他也动了出国打工的心思。可是,由于出国打工的名额有限,对农民工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他担心自己可能会落选。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小徐来到劳务输出部门报名。负责招募赴俄打工的工作人员,在了解了小徐的基本情况后,很快调出了档案部门为他建立的农民工档案。档案中清楚地记录了他曾经通过的资格和等级考试,还有用工单位对他的评价。由于小徐掌握的专业技能多,结果,他很快就接到了劳务输出部门发出的随施工队去俄罗斯打工的通知。小徐激动地说:“是档案部门建立的农民工档案给了我这次出国打工的机会。”

  据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哈尔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30.09万人,这些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从2006年起,哈尔滨市档案局积极协调市农委联合发文开展了为农民工建档工作。全市农村凡达到18岁的青年农民都建立了农村劳动力档案,全市共有214.7万农民工有了外出务工档案,作为外出务工的可信资料。电子档案:

  关注弱势群体哈尔滨市市民刘先生今年46岁,几年前因为一次车祸失去了双腿,他的生活也随之陷入了低谷。车祸发生不久一位亲属就悄悄地为他办理了残疾人证,并对他说,以后可能会用得上。

  可是刚刚失去双腿的刘先生,无法接受自己已经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将刚办理下来的残疾人证撕个粉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平静下来的他希望找一份工作来维持生活。可是去了很多用人单位,对方一看到他是残疾人,就让他出示残疾人证。这时他才后悔,不该一时冲动撕了那个证件。为了重新补领相关证件,他来到档案馆查找自己残疾人证的档案,结果很快就找到了。拿着从档案馆得到的证明材料他补领了残疾人证,并找到了一份月收入800元的工作。

  哈尔滨市档案局局长邵继红说,扶贫救弱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档案部门也责无旁贷。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始终把服务弱势群体特别是将残疾人和孤困儿童作为开展民生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邵继红局长说,哈尔滨市自成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以来,香坊、南岗等区档案部门积极主动介入,帮助指导建立了孤困儿童档案。自2006年以来,哈尔滨市千余名孤困儿童档案公布在互联网上。目前,市民只要进入哈市政府门户网站,每名需要帮扶的孤困儿童的全部情况便一目了然。不少部门单位和市民正是通过网站看到了孤困儿童电子档案,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实施救助。同时,还设立了爱心榜,将捐助孤困儿童单位和个人的名字随时公布。自孤困儿童有了网上档案以来,全市各界人士为孤困儿童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共计100余万元,其中现金90万元,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等价值12余万元,捐助者中80%为普通市民,已有6000余名孤困儿童受助重返课堂,有50余名考取了省重点高中。网上档案成为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的桥梁和纽带,为孤困儿童送去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通过这一桩桩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以往被人们认为冷冰冰的档案,随着“档案为民”理念的深入,正在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好处与实惠。

责任编辑:侯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