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1日讯 近日,市民刘强(化名)在家人陪同下走进市第一专科医院。一年多来,刘强的“怪异”行为令家人痛苦不堪。刘强家住道里区新阳路附近,他每天都让妻子陪着自己从新阳路一路数树到公路大桥,而且一旦数错就要从头再来。刘强自己也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对,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市第一专科医院确诊刘强患上严重的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治愈率只有5%-10%的精神症疾病,是精神残疾的一种,在世界卫生组织评估的“10种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中排行第九。
尽管像刘强这样的强迫症在正常人群的患病率为1%,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有强迫倾向的人。比如,下楼后突然不能确认自家防盗门是否锁好,于是返回检查;总把手机拿在手里,生怕漏掉重要电话和短信……这样的“心病”,很多都市人都有过。据心理专家粗略统计,在普通人群中,两成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们心底的“暗疾”。目前,有强迫倾向的“病人”,就诊率占心理门诊的10%左右。
市第一专科医院张聪沛院长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接诊几十例强迫症患者。这些患者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痛苦不亚于精神病。有些强迫症的患者洗手能洗到破皮,来回检查家里的门窗、水、电、煤气N次,反复上下楼几十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成为精神上有残疾的人。强迫症并不是一下子爆发出来的,发病前是有预兆的,是从强迫倾向开始,一步步发展成强迫症。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强迫倾向的人却非常多。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解很容易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强迫症”患者举动怪异很痛苦
记者在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了解到以下一些典型的强迫症患者病例。虽然记者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做出怪异的举动,但是得了强迫症的患者却是极端痛苦的。
小倩(化名)是个15岁的女孩,父母对她的要求非常高,她自己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从上中学开始,她就总觉得自己的衣服穿不好,所以每天早上起来用半个小时穿衣服,并不是她穿衣服慢,而是每次穿完衣服,她总觉得自己没穿好,就脱下来重新再穿。反反复复数次。家里人开始并没在意,就以为姑娘大了,知道美了。可这种情形越来越严重,穿衣时间从半小时、1小时、2小时……后来小倩的脾气越来越大,看什么都不顺眼,出现焦虑,直到有一天,小倩拒绝再穿衣了,赤条条地躺在被窝里不出来,再也无法上学,才到医院就诊。无独有偶,21岁的大学生林林(化名),从小到大都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对自己非常苛求的她终于如愿考入黑龙江省一所名牌大学。但大二之后,她开始走读,说是在学校洗澡不方便。此后,林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而且洗澡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洗4个小时以上不出来。林林和她的父母万万没想到,林林的这种行为竟是强迫症。
张先生是某单位的处级干部,工作压力非常大,不知从何时起,他必须数双数上床才能入眠。自从得了这种“病”后,张先生每天都来来回回在床边走,可是无论他怎么走到床边都不是双数,只有重头来。每天必走到后半夜再也走不动时,数到床边必是双数,才可安心睡觉。这种怪“病”折磨得他工作提不起精神,生活没有兴趣,家庭关系越来越紧张。
追根溯源全都属于“时尚病”
生活在都市里,相信没人敢说自己的生活能离得开手机、电脑或互联网,这些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给职场人士带来了新的困扰。他们容易出现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特别是一些长期生活在大量信息中的人们,如记者、业务员、广告员尤其容易患上“信息强迫症”、“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征”。这些“时尚病”不能不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代价。
汪先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同时如厕洗漱,然后,端着早餐坐到电脑前,边吃早餐边握着鼠标,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断翻看行业相关新闻及收发邮件。汪先生这种看似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他对网络的海量信息有大量需求而产生了过度依赖,沉迷于各类工作或生活所需的网络信息浏览、下载及分析,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张小姐在生活中时常把手机攥在手里或揣在贴身的衣兜里,就怕漏掉什么电话或短信;逛街时也要时不时拿起背包,因仿佛听见手机在响或振动,但反复检查其实并没电话打入,生怕遗漏重要来电或短信。她甚至连睡觉的时候,经常隐约听到手机铃响,醒来查看根本没有电话打入。张小姐的这种困扰许多人都有,被称为“手机幻听”。股民杨小姐在上班期间不停地浏览专业网站,生怕漏了重要信息,不停地察看买盘卖盘,收听股评人士的分析,即便是收盘了,也一遍又一遍将炒股软件打开,分析好几次,经常做和股票相关的梦。她得了“炒股强迫症”。在当代社会中,许多都市人都患上了“时尚病”。受“时尚病”折磨的职场人士,由于精神紧张,会出现持续疲劳、浑身绷紧感、疼痛不适增多、记忆力差、无法集中精力、胃口差、睡差以及性欲减退等症状。
干什么事都过分追求完美也不好
一个人,凡事尽职尽责、尽善尽美,这不是过错,而是有责任心有理想的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往往是一个人成功的开始。然而,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超过合理限度,则容易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情绪疾病。
王小姐几年前下海经商后,公司效益一直不错,但她却高兴不起来。每次出门,她都要反复看抽屉是否锁好,门窗是否关好,电脑是否放好,签文件时秘书要反复拿回来几次确认,要求办公室没有任何灰尘,有东西掉在地上,都会情绪激动,常常莫名其妙对家人发火,在和客户的交谈中,也总认为对方不可靠。尽管她也经常提醒自己,却无法控制自己。经诊断,王小姐是轻微的“强迫症”,诱因是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压力大,市场淘汰随时存在。王小姐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实现自我价值,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来约束和激励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强迫症状。
市第一专科医院张聪沛院长认为,过于追求完美、长期机械工作、压力过大令都市人强迫症发病率不断升高。在目前哈尔滨市接诊的强迫症或强迫倾向人群来看,白领阶层是主要患者群。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如一些企业高管、银行职员、会计、秘书、医生等机械性、压力大的职业容易引发从业者出现强迫症状。这些人凡事追求完美,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具有压力大、竞争激烈、淘汰率高的特点,他们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心脆弱、急躁、自制能力差且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很容易产生强迫心理。这种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就可能造成强迫症。为缓解焦虑恐惧他们就会产生诸如反复洗涤、反复检查等强迫症行为。同时,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女性强迫倾向的形态也更多样化,比如“整容强迫症”,一些女性整容成瘾,对自己的容貌一味追求完美,一再整容;或是“瘦身强迫症”,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不少女性总是对自己的身材一再挑剔。
别让“强迫症状”变“强迫症”
应该强调的是,出现强迫症状不一定就是强迫症,后者是一种精神科疾病,多起病于青年、中年,在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2%,75%的病例起病于30岁前。带有强迫症状的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差别就在于,强迫症状的严重度(强迫症状出现的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冲突的程度。大多数有强迫症状的人都属于强迫倾向,而非强迫症。张聪沛分析说,压力和焦虑是导致强迫倾向的两大诱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强迫倾向。有许多到心理诊所就诊的人都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而事实上强迫症不是那么容易得上的。做事认真、利索的人往往容易有此倾向。一些强迫倾向随着工作一忙,或兴趣点的转移,不知不觉中就好了。但是,强迫倾向长期不梳理,恐惧心理又得以泛化,就有可能严重到强迫症。而强迫症的明显特征要看“强迫”后的体验。比如反复检查关门后,心里老想,干吗要关这么多遍,自责并努力想控制而控制不住。另外,情绪或生理上出现不适,有烦躁、焦虑等状况,持续时间久、内容多、强迫情况复杂的,建议先到医院进行诊断。
专家称,可以通过3个常见的问题进行筛查:是否反复出现一些让你感到焦虑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的想法,是否把东西都弄得非常干净或者频繁洗手,是否过度地检查东西。如果这三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肯定的答案,那就存在强迫症可能,应尽快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